【樹名】 | 九芎 |
【學名】 | Lagerstroemia subcostata Koehne |
【科名】 | 千屈菜科(Lythraceae)紫薇屬(Lagerstroemia) |
【別稱】 | 小果紫薇、拘那花、猴不爬 |
【分布】 | 台灣全島平地或山麓。 |
【校園中位置】 |
【森林科標本園】
|
【校園中照片】 | |
![]() 第三區-森林科 | |
【樹形】 | |
![]() 老樹樹型 |
|
【莖】 | |
陽性樹種。落葉喬木,可達10公尺以上,樹皮褐色光滑。 | |
![]() 樹皮光滑 | |
【葉】 | |
葉互生近對生,全緣,葉膜質,葉柄短。嫩葉略帶紅色,葉背是淺綠色。 | |
![]() 九芎葉 ![]() 葉互生近對生 ![]() 九芎葉卵形至長橢圓形 ![]() 九芎葉1 | |
【花】 | |
頂生圓錐花序,花瓣6枚,萼鐘形,花瓣白色或淡紫色,基部有柄,在蕾中皺縮。 | |
![]() 頂生圓錐花序 ![]() 頂生圓錐花序 ![]() 圓錐花序 | |
【果實】 | |
蒴果長橢圓形,種子小,有翅。 | |
![]() 九芎蒴果 ![]() 九芎蒴果1 ![]() 蒴果 ![]() 蒴果 ![]() 蒴果 |
位置:【森林科標本園】
【樹名】 | 三年桐 |
【學名】 | Aleurites fordii Hemsl. |
【科名】 | 大戟科(Euphorbiaceae)油桐屬(Aleurites) |
【別稱】 | 桐子樹、桐油樹、光桐 |
【分布】 | 原產大陸之華中華南各省。 |
【校園中位置】 |
【森林科標本區】
|
【校園中照片】 | |
![]() 第三區-森林科標本區 | |
【葉】 | |
葉互生,全緣,紙質,基部平截至淺心形,葉基部有2枚扁平無柄之腺體。 | |
![]() 三年桐葉基部有腺體 ![]() 葉掌狀脈 ![]() 三年桐葉背 ![]() 基部有腺體 ![]() 葉 ![]() 葉背 | |
【果實】 | |
核果狀,卵形至球形。種子可榨油,為重要之工業油料植物。 | |
![]() 果為核果 ![]() 先端有突尖 ![]() 果皮光滑 ![]() 三年桐核果 |
位置:【森林科標本區】
【樹名】 | 大王椰子 |
【學名】 | Roystonea regia (H. B. et K.)Cook. |
【科名】 | 棕櫚科(Palmae)大王椰子屬(Roystonea) |
【別稱】 | 王棕、文筆樹、山大王、皇冠棕櫚。 |
【分布】 | 現台灣全島各地皆有種植。 |
【校園中位置】 |
【幼兒園旁】
【圖書館後方草坪】
【農經科館前、操場旁】
|
【校園中照片】 | |
![]() 第三區-圖書館後方草坪 ![]() 第五區-操場旁 | |
【樹形】 | |
![]() 樹型 ![]() 樹型 |
|
【莖】 | |
幹單立,高達18m,中央部分稍肥大。表面平滑,可看見落葉環紋。 | |
![]() 有明顯環紋 | |
【葉】 | |
羽狀裂葉叢生莖頂,小葉互生在羽葉上,線形,有光澤。葉長約3公尺。 | |
![]() 葉 | |
【花】 | |
肉穗花序,小花不明顯,雌雄同株;花白色。 | |
![]() 肉穗花序 |
位置:【圖書館後方草坪】
【樹名】 | 大果厚殼桂 |
【學名】 | Cryptocarya elliptifolia Merr. |
【科名】 | 樟科(Lauraceae)厚殼桂屬(Cryptocarya) |
【別稱】 | 菲律賓厚殼桂 |
【分布】 | 分布於菲律賓、臺灣。在臺灣為原生種,在臺灣僅見於蘭嶼。 |
【校園中位置】 |
【森林科標本區】
|
【校園中照片】 | |
![]() 第三區-森林科標本園 | |
【葉】 | |
葉卵狀橢圓形、革質,長約9~11公分,寬約4.5~6公分,細脈明顯網狀。 | |
![]() 大果厚殼桂葉 ![]() 大果厚殼桂葉2 ![]() 大果厚殼桂葉3 ![]() 大果厚殼桂葉緣略波浪緣 ![]() 葉大型 ![]() 葉面反捲 | |
【花】 | |
花序腋生,被毛,花被片倒卵形,長約1.5公釐,兩面密生毛。開花期,3-4月。花色,白色。 | |
![]() 大果厚殼桂-花 ![]() 大果厚殼桂-花 ![]() 大果厚殼桂-花 | |
【果實】 | |
果實直徑約2公分。結果期,5-9月果色,綠轉黑。成熟期,8~9月。 | |
![]() 果實 ![]() 大果厚殼桂果實 |
位置:【森林科標本區】
【樹名】 | 大花紫薇 |
【學名】 | Lagerstroemia speciosa (Linn.) Pers. |
【科名】 | 千屈菜科(Lytnraceae)紫薇屬(Lagerstroemia) |
【別稱】 | 爆炸樹、大果紫薇、大葉紫薇、洋紫薇、百日紅 |
【分布】 | 原產於印度、中國及澳洲。現在主要分佈在印度、斯里蘭卡、澳洲、馬來西亞、越南、菲律賓及中國的廣東、廣西、福建。 |
【校園中位置】 |
【思學樓右側草坪】
【圖書館前草坪】
|
【校園中照片】 | |
![]() 第二區-思學樓右側草坪 ![]() 第三區-圖書館前草坪 | |
【樹形】 | |
![]() 大花紫薇樹型 |
|
【莖】 | |
落葉喬木,株高 8-15 公尺,枝條初為綠色,次則為灰色,再變為赤褐色,木質化之枝條常會絲狀剝落。 | |
![]() 大花紫薇樹皮縱向淺裂 | |
【葉】 | |
互生近對生,葉大,平滑無毛形,狀橢圓形、長卵形,葉端銳而突尖、葉基鈍、葉全緣、葉面光滑、革質,羽狀側脈10-12對、綠色、葉脈顯著(冬季脫落前常是紅色)。 | |
![]() 大花紫薇葉 ![]() 大花紫薇葉1 ![]() 大花紫薇葉2 ![]() 大花紫薇葉3 ![]() 大花紫薇葉4 | |
【花】 | |
花呈圓錐花序,花形大,徑約 5-7 公分,六片紫紅色花瓣,襯托金黃的花蕊,邊緣呈不齊波狀。 | |
![]() 圓錐花序 ![]() 紫紅色花瓣六片 ![]() 花蕊金黃色 ![]() 花紫紅色 ![]() 圓錐花序 ![]() 花紫紅色 | |
【果實】 | |
圓球形木質蒴果,徑約2.5cm,成熟時候顏色轉為暗褐,自裂成六片,有翅。花後所結的蒴果常掛在枝頭上數個月。 | |
![]() 大花紫薇未開裂果實 ![]() 大花紫薇開裂之果實 ![]() 大花紫薇未開裂果實1 ![]() 大花紫薇未開裂果實2 |
位置:【圖書館前草坪】
【樹名】 | 小葉南洋杉 |
【學名】 | Araucaria heterophylla (Salisb.) Franco |
【科名】 | 南洋杉科 (Araucariaceae)南洋杉屬(Araucaria) |
【別稱】 | 南洋杉 |
【分布】 | 原產澳洲諾福克群島。被廣泛栽種為行道樹、公園樹、庭園造景用樹、防風林。 |
【校園中位置】 |
【森林科標本園】
【蝴蝶園旁】
【員生社側門】
|
【校園中照片】 | |
![]() 第二區-員生社旁 ![]() 第三區-森林標本區 | |
【樹形】 | |
![]() 小葉南洋杉樹形尖塔形 |
|
【莖】 | |
長綠大喬木,樹冠圓錐形,側枝輪生呈水平狀伸展,小枝排成二列。樹液乾後則為琥珀。 | |
![]() 小葉南洋杉樹幹 | |
【葉】 | |
葉彎而尖,柔稍軟,不刺手,長8~12㎜。葉二形,在幼樹上及側生小枝上排列疏鬆,開展成錐形,光綠色,向上彎曲,在大樹及老枝上,排列較密,呈卵形或三角狀卵形。 | |
![]() 小葉南洋杉葉 ![]() 小葉南洋杉芽 ![]() 小葉南洋杉葉1 ![]() 小葉南洋杉葉2 ![]() 小葉南洋杉葉3 ![]() 小葉南洋杉芽1 |
位置:【森林科標本園】
【樹名】 | 小葉欖仁 |
【學名】 | Terminalia muellerii Benth. |
【科名】 | 使君子科(Combretaceae)欖仁屬(Terminalia) |
【別稱】 | 細葉欖仁、非洲欖仁、雨傘樹。 |
【分布】 | 原產東非、馬達加斯加 |
【校園中位置】 |
【農經科館後方】
【森林科館兩側】
【畜保科館前】
【中農小鋪旁】
|
【校園中照片】 | |
![]() 第三區-森林科館兩側 ![]() 第三區-森林科館兩側 | |
【樹形】 | |
![]() 小葉欖仁樹型 ![]() 小葉欖仁冬季枯枝 |
|
【莖】 | |
落葉喬木,樹高5~10公尺。株高多2-3層樓高,幹極直挺,細長,枝條特色輪生主幹,水平開展,層層分明有序向四開展,酷似經過人工修剪整型,極為優雅美觀。幹直挺、細長;側枝輪生;平展,樹型整齊細緻。外型像雨傘疊在一起。 | |
![]() 小葉欖仁樹皮 | |
【葉】 | |
葉片單葉叢生於小枝先端,小提琴狀倒卵形,先端圓,長約5公分,全緣。葉片細密且單薄,幾片小葉簇生在枝端,葉朝上舉。冬季落葉,枝條細密。葉腋有腺窩。 | |
![]() 小葉欖仁葉 ![]() 小葉欖仁葉1 ![]() 小葉欖仁葉2 ![]() 小葉欖仁葉3 ![]() 小葉欖仁葉4 ![]() 小葉欖仁葉背 ![]() 小葉欖仁葉背1 ![]() 小葉欖仁葉背2 ![]() 小葉欖仁葉背3 ![]() 小葉欖仁葉脈腋具腺窩 ![]() 冬季落葉 ![]() 葉脈腋具蟲蠳腺窩 | |
【花】 | |
花穗狀花序,腋生,花白色,花小而不顯著,多數。 | |
![]() 穗狀花序 ![]() 花多數 ![]() 花白色 ![]() 花小不顯著 ![]() 花序腋生 ![]() 花 | |
【果實】 | |
核果,長約1.5公分,類似橄欖,果肉甚薄,黑褐色。植物體耐鹽分,種子可依靠海漂及蝙蝠傳播。 | |
![]() 果為核果 ![]() 核果 ![]() 枝條與核果 ![]() 核果類似橄欖 ![]() 小葉欖仁果實 |
位置:【森林科館兩側】
【樹名】 | 山櫻花 |
【學名】 | Prunus campanulata Maxim. |
【科名】 | 薔薇科(Rosaceae)櫻屬(Prunus) |
【別稱】 | 緋寒櫻、山櫻桃 |
【分布】 | 台灣海拔分佈自平地-2000公尺。 |
【校園中位置】 |
【森林科標本區】
【農經科館前】
|
【校園中照片】 | |
![]() 第三區-森林科標本區 | |
【樹形】 | |
![]() 山櫻花盛開之姿 ![]() 山櫻花開花之樹型 ![]() 山櫻花開花之樹型1 ![]() 樹型 ![]() 落葉大喬木 |
|
【莖】 | |
落葉大喬木,高可達20公尺,樹幹通直,樹皮茶褐色,有光澤,老莖常呈片狀剝落,小枝條光滑。 | |
![]() 山櫻花皮孔明顯 ![]() 山櫻花莖 | |
【葉】 | |
單葉互生,長橢圓形或卵狀橢圓形,重鋸齒緣,托葉剪裂狀,葉柄上有二腺體。 | |
![]() 山櫻花葉 ![]() 山櫻花葉之腺體 ![]() 山櫻花葉1 ![]() 山櫻花葉2 ![]() 山櫻花葉之托葉 ![]() 山櫻花托葉1 ![]() 山櫻花托葉2 ![]() 重鋸齒緣 ![]() 腺體 ![]() 葉背 | |
【花】 | |
繖形花序具1~4花;花緋紅色,懸垂,鐘狀漏斗形;雄蕊20。花期:1~3月。 | |
![]() 山櫻花之花 ![]() 山櫻花之花多下垂狀 ![]() 山櫻花之花辦5枚 ![]() 山櫻花之花1 | |
【果實】 | |
果實屬於核果,橢圓形,核果內有一種子,核果成熟時紅色或紫黑色可食。 | |
![]() 果實屬於核果 ![]() 青實 ![]() 果實 ![]() 核果 |
位置:【森林科標本區】
【樹名】 | 天料木 |
【學名】 | Homalium cochinchinensis (Lour.) Druce |
【科名】 | 大風子科(Flacourtiaceae)天料木屬(Homalium) |
【別稱】 | 臺灣天料木、秋水仙天料木。 |
【分布】 | 福建、廣東、雲南、台灣、越南和華南。低海拔闊葉森林,分佈桃園縣巴陵、苗栗縣火炎山,南投縣埔里、高雄縣多納村等地,其生長位置多屬山坡地或河岸向陽處,零星分佈數量稀少。生長分布於台北、台中、屏東低海拔林內。 |
【校園中位置】 |
【森林科標本園】
|
【校園中照片】 | |
![]() 第三區-森林科標本園 | |
【莖】 | |
落葉大喬木,高達10公尺以上。小枝有細毛或近無毛。萌蘗能力強。小枝皮孔明顯。 | |
![]() 天料木莖幹 | |
【葉】 | |
葉互生卵形至橢圓形,長約8~12公分,寬約4~6公分,具有鋸齒,先端鈍。基部楔形。膜質,嫩葉褐紅色,邊緣有具腺的鈍齒;柄極短,長約3毫米,老葉銹色。 | |
![]() 天料木紅葉 ![]() 天料木葉互生,葉表銹色 ![]() 天料木葉背 ![]() 天料木葉背1 ![]() 天料木葉背2 ![]() 天料木葉1 ![]() 天料木葉2 ![]() 天料木葉3 ![]() 天料木葉脈面凹 ![]() 葉互生 | |
【花】 | |
複總狀花序頂生或腋生,長5~7公分,下垂。花白色;輻射對稱,花淡黃,徑約1公分;花萼6~8裂,裂片線形;花瓣6~8枚,線狀橢圓形,長約0.4公分,花柄具腺毛;雄蕊6~8枚,著生於花瓣。花期3月至9月。 | |
![]() 蠟葉標本 ![]() 天料木花 ![]() 天料木花1 ![]() 複總狀花序 ![]() 花白色 |
位置:【森林科標本園】
【樹名】 | 巴西胡椒木 |
【學名】 | Schinus terebinthifolius Radd. |
【科名】 | 漆樹科(Anacardiaceae)胡椒木屬(Schinus) |
【別稱】 | 巴西乳香、乳香黃蓮木 |
【分布】 | 原產南美巴西。 |
【校園中位置】 |
【農經科館前】
【森林科館前】
|
【校園中照片】 | |
![]() 第三區-森林科館前 | |
【樹形】 | |
![]() 常綠小喬木 |
|
【莖】 | |
常綠小喬木,老莖有垂直的深裂痕,樹皮灰白,新枝帶點暗紅色,分枝多。 | |
![]() 樹皮灰白 | |
【葉】 | |
對生,一回奇數羽狀複葉,小葉對生,長橢圓形,先端鈍,具一凸尖,全緣或不明顯疏鋸齒緣。 | |
![]() 互生 ![]() 一回奇數羽狀複葉 ![]() 葉背 ![]() 不明顯疏鋸齒緣 ![]() 側脈近平行 |
位置:【森林科館前】
【樹名】 | 月橘 |
【學名】 | Murraya paniculata Jack. |
【科名】 | 芸香科(Rutaceae)月橘屬(Murraya ) |
【別稱】 | 七里香、九里香、十里香、滿山香 |
【分布】 | 印度、馬來西亞、菲律賓、澳洲。廣泛種植為庭園園藝作物。 |
【校園中位置】 |
【活動中心前、黑森林】
【森林科標本園】
【農經科館前】
【思學樓前】
|
【校園中照片】 | |
![]() 第三區-森林科標本區 | |
【樹形】 | |
![]() 常修剪為灌木 |
|
【葉】 | |
奇數羽狀複葉,小葉互生,正面濃綠,背面淺綠,葉全緣、具微波狀,革質葉、羽狀側脈。葉面光滑,密被油腺點。 | |
![]() 月橘葉 ![]() 月橘葉 ![]() 一回奇數羽狀複葉 ![]() 小葉互生 ![]() 葉 | |
【花】 | |
繖房花序,白色,有香味,具有芸香科特有的香味。花期在夏、秋季,果期冬至早春,大約3~5月或9~11月。 | |
![]() 花白色 ![]() 繖房花序 ![]() 花 ![]() 繖房花序 | |
【果實】 | |
漿果,果實卵形或卵狀長橢圓形,長約1.2~1.5公分,直徑約1公分,內含種子1~2粒,初為綠色,漿果成熟時轉為紅褐色。 | |
![]() 月橘青實 ![]() 果熟時紅色 ![]() 熟果 ![]() 果實卵形 ![]() 月橘漿果 ![]() 幼果序 |
位置:【森林科標本園】
【樹名】 | 毛柿 |
【學名】 | Diospyros discolor Willd. |
【科名】 | 柿樹科(Ebenaceac)柿樹屬(Diospyros) |
【別稱】 | 台灣黑檀、烏木、台灣柿。 |
【分布】 | 台灣東部及南部森林、菲律賓、爪哇、泰國。 |
【校園中位置】 |
【森林科標本園】
|
【校園中照片】 | |
![]() 毛柿 | |
【莖】 | |
大喬木,高可達40公尺,枝幹通直;樹皮黑褐色,縱向縫裂且略呈鱗片狀剝落,皮孔暗褐色;小枝披黃褐色絹毛;樹冠呈倒三角形。 | |
![]() 樹皮黑褐色 | |
【葉】 | |
葉披針形或長橢圓狀披針形,長約15~30公分,寬6~10公分,先端銳尖或漸尖,基部圓心形或耳狀,革質,波狀緣或全緣,葉緣常向後反捲,表面暗綠,有光澤且光滑無毛,背面顏色較淡,有倒伏性絨毛;中肋於表面凹下而於背面隆起,葉柄有毛茸。 | |
![]() 葉披針形 ![]() 毛柿葉革質 ![]() 毛柿葉背 | |
【花】 | |
花小,雌雄異株,淡黃色或黃白色,單生或腋生的總狀花序;如有花序,則通常很短,抽自於小枝先端葉腋,密怖絨毛;花冠壺形,乳黃色,外面略有粗毛;子房上位,球形,有粗毛,花期為4~6月。 | |
![]() 毛柿花 | |
【果實】 | |
果實為漿果,球形,略扁,徑6~7公分,密怖軟毛,成熟時金黃褐色,被黃褐色毛,近似無柄;種子腎形,長0.5~0.55公分,有縱溝紋2~3條。果期7~9月。 | |
![]() 果熟時呈橘紅色 |
位置:【森林科標本園】
【樹名】 | 毛苦參 |
【學名】 | Sophora tomentosa L. |
【科名】 | 蝶形花科(Papilionaceae)苦參屬(Sophora) |
【別稱】 | 嶺南槐樹、毛苦豆、嶺南苦參 |
【分布】 | 產臺灣南部海邊,分布海邊砂地及向陽坡疏林中。 |
【校園中位置】 |
【森林科標本園】
|
【校園中照片】 | |
![]() 第三區-森林科標本園 | |
【樹形】 | |
![]() 毛苦參樹型 |
|
【莖】 | |
常綠小灌木,全株植物密佈有灰白色毛茸。 | |
![]() 莖 | |
【葉】 | |
葉互生,一回奇數羽狀複葉,小葉對生,橢圓形,葉緣反捲,全被白色毛茸。 | |
![]() 一回奇數羽狀複葉 ![]() 葉披絨毛 | |
【花】 | |
頂生總狀花序,花黃色。花萼寬鐘形,先端傾斜截形,蝶狀花冠。 | |
![]() 頂生總狀花序 | |
【果實】 | |
莢果念珠狀,長10~15㎝。剛結果時為灰白色,成熟後轉為棕褐色,毛茸不存。 | |
![]() 果實 ![]() 果實2 |
位置:【森林科標本園】
【樹名】 | 水杉 |
【學名】 | 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 Hu et Cheng |
【科名】 | 杉科(Taxodiaceae)水杉屬(Metasequoia) |
【別稱】 | Dawn Redwood,Shui-Hsa |
【分布】 | 因冰河時代來臨僅剩中國四川(石柱縣)、湖北(利川縣)、湖南(龍山縣)三省邊境的磨刀溪及湖北利川水杉壩倖存繁衍至今,集中分布於水杉壩為中心之600平方公里範圍內。 |
【校園中位置】 |
【森林科標本園】
|
【校園中照片】 | |
![]() 第三區-森林科標本區 | |
【樹形】 | |
![]() 水杉秋葉 ![]() 冬季枯枝 |
|
【葉】 | |
葉扁平條形,長 l~2 公分,寬0.15~0.2 公分,淡綠色,表面中脈凹,背面隆起,每邊 4~8 條氣孔線,對生,基部扭轉,排成兩列,羽狀。枝條分宿存枝與冬落枝兩類,落枝與其上葉片一起掉落。 | |
![]() 水杉冬落枝對生 ![]() 水杉葉 ![]() 水杉葉序互生 ![]() 水杉葉 ![]() 水杉葉1 ![]() 水杉葉對生 ![]() 水杉葉對生1 | |
【果實】 | |
毬果下垂,近四稜圓球形或短圓柱形,有長柄,熟時深褐色;種鱗木質,盾形,鱗頂扁菱形,中央有一條橫槽,宿存,交互對生;中部種鱗各有種子5~9。種子倒卵形,扁平,周圍有窄翅,先端有凹缺。花期 2 月下旬,果實 11 月成熟。未開裂之毬果似小陀螺。 | |
![]() 水杉(右) 世界爺(中) 長葉世界爺(左) |
位置:【森林科標本園】
【樹名】 | 水黃皮 |
【學名】 | Pongamia pinnata (L.) Pierre ex Merr. |
【科名】 | 蝶形花科(Fabaceae)水黃皮屬(Pongamia) |
【別稱】 | 九重吹、掛錢樹、臭腥仔 |
【分布】 | 臺灣零星生長在恆春半島、台東及蘭嶼海邊。 |
【校園中位置】 |
【圖書館後方草坪】
|
【校園中照片】 | |
![]() 第三區-圖書館後方草坪 | |
【樹形】 | |
![]() 水黃皮樹型 |
|
【莖】 | |
半落葉性中喬木,株高6-12公尺,樹冠傘形,深根性樹皮灰褐色,上常有瘤狀小突起。 | |
![]() 樹皮灰褐色 ![]() 水黃皮樹皮 | |
【葉】 | |
一回奇數羽狀複葉,互生,革質,小葉對生,長橢圓形或卵形,葉柄膨大,形成關節狀。 | |
![]() 一回奇數羽狀複葉 ![]() 葉背 ![]() 類關節 ![]() 水黃皮葉面 ![]() 水黃皮葉背 ![]() 水黃皮葉柄膨大 | |
【果實】 | |
莢果木質,長橢圓形,略呈刀狀,扁球形,富含油脂,為海漂植物,靠潮水散佈。 | |
![]() 木質莢果 ![]() 果實 ![]() 水黃皮果實1 |
位置:【圖書館後方草坪】
【樹名】 | 火焰木 |
【學名】 | Spathodea campanulata Beauv. |
【科名】 | 紫葳科(Bignoniaceae)火焰木屬(Spathodea) |
【別稱】 | 佛焰樹、泉樹、森林之火、金香樹 |
【分布】 | 原產熱帶非洲,台灣引進供栽培作庭園美化樹或行道樹。 |
【校園中位置】 |
【圖書館旁草坪、森林科館後方】
|
【校園中照片】 | |
![]() 第三區-森林科管旁 ![]() 第三區-圖書館旁草坪 | |
【樹形】 | |
![]() 樹型 ![]() 樹型 |
|
【莖】 | |
常綠大喬木,株高12~20公尺,樹幹直立,灰白色,上部枝條多,生長甚快。 | |
![]() 火焰木樹皮 | |
【葉】 | |
葉對生成為十字對生,一回奇數羽狀複葉,長約50公分,全緣,先端尖,葉脈正面凹狀極明顯,卵狀披針形或長橢圓形,芽、葉均被褐色毛,小葉基部略歪斜。腎臟形托葉2對。 | |
![]() 火焰木葉 ![]() 火焰木葉1 ![]() 火焰木葉背 ![]() 火焰木幼苗 ![]() 火焰木葉十字對生 ![]() 火焰木葉芽密被毛茸 ![]() 火焰木嫩葉 ![]() 火焰木葉芽密被毛茸1 ![]() 火焰木葉腎臟形托葉 ![]() 火焰木葉脈正面下凹 ![]() 火焰木一回偶數羽狀複葉-正 ![]() 火焰木一回偶數羽狀複葉-反 | |
【花】 | |
總狀花序頂生,花苞萼片向內彎曲聚生,呈圓形,徑約10公分,遠遠看似樹頂著火一般,花似燃燒中的熊熊火燄,色豔如火,極為悅目美觀。花期在2-4月。 | |
![]() 火焰木花 ![]() 火焰木花1 ![]() 火焰木花2 ![]() 火焰木總狀花序頂生 ![]() 火焰木花火紅色 ![]() 火焰木花苞 |
位置:【圖書館旁草坪、森林科館後方】
【樹名】 | 台東火刺木 |
【學名】 | Pyracantha koidzumii (Hay.) Rehd |
【科名】 | 薔薇科(Rosaceae)火刺木屬(Pyracantha) |
【別稱】 | 臺灣火刺木、狀元紅(台灣)、救軍糧、赤果、水沙子、豆金娘、小紅子。 |
【分布】 | 特產臺灣東部低海拔河床地區。 |
【校園中位置】 |
【森林科館後方】
【園藝科果樹區】
|
【校園中照片】 | |
![]() 第三區-森林科館後方 ![]() 第三區-森林科館後方 | |
【莖】 | |
常綠灌木。高達3公尺。側枝短,先端成刺狀,嫩枝外被銹色短柔毛,老枝無毛。 | |
![]() 台東火刺木莖 ![]() 台東火刺木枝刺 ![]() 台東火刺木莖 | |
【葉】 | |
葉互生,在短枝上簇生,葉全緣。葉長橢圓狀橢圓形至長橢圓狀倒卵形,長2~3㎝,寬1~1.5㎝,截斷狀至稍凹頭,銳至楔基;葉柄長3~7㎜。 | |
![]() 台東火刺木葉 ![]() 台東火刺木葉緣鋸齒 ![]() 台東火刺木葉1 ![]() 台東火刺木葉2 ![]() 台東火刺木葉叢生 ![]() 台東火刺木葉3 ![]() 台東火刺木葉背 ![]() 台東火刺木葉背1 ![]() 葉叢生 | |
【花】 | |
繖房花序頂生,花梗細,被黃褐色毛;花瓣卵形,長4~5㎜,白色;子房5室。 | |
![]() 繖房花序頂生 ![]() 花白色 ![]() 柱頭五裂 ![]() 台東火刺木-花 ![]() 台東火刺木-花苞 ![]() 花瓣5枚 | |
【果實】 | |
果實漿果近球形,直徑約0.5cm,橘紅色或深紅色。果期 8-11 月。 | |
![]() 台東火刺木種子 ![]() 台東火刺木種子1 ![]() 青實 |
位置:【森林科館後方】
【樹名】 | 台東漆 |
【學名】 | Semecarpus gigantifolia Vidal |
【科名】 | 漆樹科 (Anacardiaceae)大果漆屬(Semecarpus) |
【別稱】 | 仙桃樹、野漆樹、大葉肉托果、番漆 |
【分布】 | 中國、台灣分佈於宜蘭、花蓮、臺東、恆春半島、綠島及蘭嶼海岸近海叢林中。 |
【校園中位置】 |
【森林科標本園】
【農經科館前】
|
【校園中照片】 | |
![]() 第三區-森林科標本園 | |
【莖】 | |
常綠大喬木,株高5~20公尺,樹皮平滑,灰褐色,樹液為一種漆料,含有毒性。樹型雄偉,生長迅速。 | |
![]() 台東漆樹皮落葉痕明顯 | |
【葉】 | |
葉具粗柄,叢生枝端,革質,橢圓狀披針形,先端漸尖,全緣,葉脈明顯,長30~45公分,寬8~12公分;葉柄長4.5~6公分。葉面常反捲。 | |
![]() 台東漆葉叢生枝端 ![]() 台東漆葉面常反捲 ![]() 台東漆葉背脈明顯 |
位置:【森林科標本園】
【樹名】 | 台灣三角楓 |
【學名】 | Acer buerferianum Miq. var. formosanum (Hayata) Sasaki |
【科名】 | 槭樹科(Aceraceae)槭樹屬(Acer) |
【別稱】 | 三角楓、台灣伯槭。 |
【分布】 | 台灣特有變種。台灣的北海岸或溪畔才有台灣三角楓的蹤影。(台灣北部萬里海岸的沙丘,基隆仙洞及北勢溪沿岸的岩隙上) |
【校園中位置】 |
【森林科館後方、森林科標本區】
【食品科館旁】
|
【校園中照片】 | |
![]() 第三區-森林科標本園 ![]() 第三區-森林科館後方 | |
【莖】 | |
落葉灌木或小喬木。枝條近於光滑,主枝直立,樹高可達10公尺。 | |
![]() 台灣三角楓主幹分歧多側枝 | |
【葉】 | |
葉對生,紙質,卵形或闊橢圓形,長8~10公分,寬4~6公分,先端3淺裂或全緣,裂片先端銳或鈍形,基部圓形或略心形,主脈呈3出,掌狀,葉柄黃綠色,長3~5公分。葉背灰白,落葉變紅。 | |
![]() 台灣三角楓的葉面 ![]() 台灣三角楓,葉背灰白。 ![]() 台灣三角楓葉 ![]() 台灣三角楓葉幼時常有鋸齒 ![]() 台灣三角楓葉油亮 ![]() 台灣三角楓葉 | |
【花】 | |
繖房花序,花頂生,5單瓣,萼片卵形,花瓣線狀披針形,黃白花,開花後隨即結出成對之翅果。花期在三月、四月間。 | |
![]() 花繖房花序 ![]() 花黃綠色 ![]() 花 ![]() 花-1 | |
【果實】 | |
翅果長2.5~3公分,寬0.8~1公分,水平展開,對生,熟時黃綠色。七月、九月間為熟果期。 | |
![]() 台灣三角楓的果實 ![]() 台灣三角楓的翅果 ![]() 台灣三角楓的翅果1 ![]() 成對之翅果 |
位置:【森林科館後方、森林科標本區】
【樹名】 | 台灣白蠟樹 |
【學名】 | Fraxinus formosana Hayata |
【科名】 | 木犀科(Oleaceae)梣屬(Fraxinus) |
【別稱】 | 台灣光蠟樹、白蠟樹、白雞油、脫皮樹、山苦楝、光蠟樹。 |
【分布】 | 光臘樹生長於臺灣全島低海拔之闊葉樹林中,在河畔、崩塌地、乾燥山坡尤多見之。 |
【校園中位置】 |
【森林科館後方、圖書館後方草坪】
|
【校園中照片】 | |
![]() 區域三-森林科館後方 ![]() 第三區-圖書館後方草坪 | |
【樹形】 | |
![]() 台灣白蠟樹樹型 |
|
【莖】 | |
半落葉喬木,幹皮灰紅褐色或灰綠色,幹上留有雲形剝落痕跡。因其材色具有油蠟色澤,材質堅軔優良,很類似雞油。但顏色較白所以又名為「白雞油」(台灣櫸)。 | |
![]() 幹上留有雲形剝落痕跡 ![]() 台灣白蠟樹樹皮 | |
【葉】 | |
葉為奇數羽狀複葉,葉對生,一回奇數羽狀複葉先端漸尖銳,小葉全緣,5~10枚,長橢圓形,頂葉最大,小葉有波浪緣。秋天葉片會轉黃,葉軸有翅膀。 | |
![]() 台灣白蠟樹葉 ![]() 台灣白蠟樹總葉柄有翼 ![]() 台灣白蠟樹葉1 ![]() 台灣白蠟樹葉2 ![]() 台灣白蠟樹葉3 ![]() 台灣白蠟樹葉4 ![]() 台灣白蠟樹葉背 ![]() 台灣白蠟樹葉 | |
【花】 | |
花灰白色,花萼鐘形,花冠深4裂,裂片長橢圓形,圓錐狀花序。 | |
![]() 花灰白色 ![]() 圓錐狀花序 ![]() 花小量多 ![]() 花密生 ![]() 台灣白蠟樹花 ![]() 台灣白蠟樹花1 ![]() 台灣白蠟樹花2 ![]() 台灣白蠟樹花3 ![]() 台灣白蠟樹花 | |
【果實】 | |
果為翅果,果形狹長呈片狀生長,成熟時褐色。 | |
![]() 台灣白蠟樹果實熟時褐色 ![]() 台灣白蠟樹果實 ![]() 台灣白蠟樹果為翅果 ![]() 台灣白蠟樹果熟後不易脫落 |
位置:【森林科館後方、圖書館後方草坪】
【樹名】 | 台灣赤楠 |
【學名】 | Syzygium formosanum (Hayata) Morii |
【科名】 | 桃金孃科(Myrtaceae)赤楠屬(Syzygium) |
【別稱】 | 大號犁頭樹、番仔掃帚、紅芽赤楠 |
【分布】 | 全島低中海拔森林中。產在中南部及恆春半島之底海拔闊葉林內。 |
【校園中位置】 |
【森林科標本區】
|
【葉】 | |
葉對生,革質,長橢圓形或倒卵形,葉基銳尖或下延形,葉尖鈍型或短尾狀,先端漸尖,全緣,上下表面側脈明顯,葉背有細點,新葉褐紅色。 | |
![]() 台灣赤楠嫩葉紅 ![]() 葉有短尾尖 ![]() 葉對生 ![]() 葉脈明顯 | |
【花】 | |
圓錐狀聚繖花序,頂生,花白色,花萼鐘形,花瓣合生呈冠蓋,易脫落,雄蕊多數,花絲有毛突出花冠。 | |
![]() 花序頂生 ![]() 雄蕊多數 ![]() 台灣赤楠花 ![]() 聚繖圓錐花序 ![]() 花序頂生 ![]() 花苞 ![]() 花絲多數、長 |
位置:【森林科標本區】
【樹名】 | 台灣赤楊 |
【學名】 | Alnus japonica |
【科名】 | 樺木科(Betulaceae )榿木屬(Alnus) |
【別稱】 | 臺灣榿木、水柯仔、水柯柳、臺北赤楊 |
【分布】 | 產臺灣平地至海拔3000公尺之山區,為第二期森林即開墾跡地或崩壞地之主要樹種,常形成小塊純林,分布東亞及大陸。 |
【校園中位置】 |
【森林科標本園】
|
【校園中照片】 | |
![]() 第三區-森林科標本區 | |
【樹形】 | |
![]() 台灣赤楊枝葉扶疏 ![]() 台灣赤楊樹型喬大優美 |
|
【莖】 | |
高可達20公尺,樹幹直,樹皮灰褐色,老時常片狀剝落。植物的根部有根瘤菌共生,可增加土地肥力。 | |
![]() 台灣赤楊根瘤 ![]() 台灣赤楊根瘤1 | |
【葉】 | |
葉互生,卵或長橢圓形,細鋸齒緣,長約10公分。 | |
![]() 台灣赤楊葉 ![]() 台灣赤楊葉1 ![]() 台灣赤楊葉2 ![]() 台灣赤楊葉互生 ![]() 台灣赤楊葉背 ![]() 台灣赤楊葉背1 ![]() 台灣赤楊葉背2 ![]() 葉波浪緣 | |
【花】 | |
花單性,雌雄同株;雄花為葇荑花序;雌花則成密穗狀花序,暗紅色。 | |
![]() 台灣赤楊之雄花序 ![]() 台灣赤楊之雄花序1 ![]() 台灣赤楊之雌花序 ![]() 台灣赤楊之雌花序1 | |
【果實】 | |
果呈毬果狀,由整個雌花序發育而成,長約2公分,小堅果扁平,有狹翅。 | |
![]() 台灣赤楊之毬果狀果實 ![]() 台灣赤楊之毬果狀果實1 ![]() 台灣赤楊之果實與種子 ![]() 台灣赤楊種子 ![]() 未成熟之果實 |
位置:【森林科標本園】
【樹名】 | 台灣海桐 |
【學名】 | Pittosporum pentandrum(Blanco)Merr. |
【科名】 | 海桐科(Pittosporaceae)海桐屬(Pittosporum) |
【別稱】 | 七里香、雞榆 |
【分布】 | 菲律賓、印度、台灣高雄、恆春半島以及蘭嶼。 |
【校園中位置】 |
【森林科館前】
|
【校園中照片】 | |
![]() 第三區-森林科館前 | |
【樹形】 | |
![]() 樹型 |
|
【莖】 | |
常綠灌木或小喬木,高可達3~5公尺,樹皮灰白色,具顯著皮孔;小枝條被褐色細毛。 | |
![]() 台灣海桐樹皮灰白色 ![]() 台灣海桐樹皮灰白色1 | |
【葉】 | |
叢生,葉數量多且密集、螺旋狀排列於枝端或分枝處,葉卵形或長橢圓形,兩端銳,全緣或波浪緣,上下兩面油亮,覆厚臘質,長6~9㎝,寬1.5~4㎝;側脈5~8對。葉含有揮發性的油脂,葉片揉後會發散出嗆鼻如松香的味道。 | |
![]() 台灣海桐葉叢生 ![]() 台灣海桐葉倒披針形 ![]() 台灣海桐葉 | |
【花】 | |
頂生圓錐花序,雌雄異株,外被褐色短毛;花白色,芳香,小,徑約5㎜。 | |
![]() 花 ![]() 台灣海桐花 | |
【果實】 | |
蒴果球形,頂端稍突起,熟時由綠轉橘紅色,兩蒴片裂開,內有扁球形紅色種子5~6粒,埋於黏漿中。 | |
![]() 台灣海桐果實 |
位置:【森林科館前】
【樹名】 | 台灣櫸 |
【學名】 | Zelkova serrata(Thunb.)Makino |
【科名】 | 榆科(Ulmaceae)櫸屬(Zelkova) |
【別稱】 | 櫸木、雞油、櫸榆、椎油、台灣鐵。 |
【分布】 | 產臺灣全島海拔300~1000公尺山區。分布大陸及日本、韓國。 |
【校園中位置】 |
【森林科館後方】
|
【校園中照片】 | |
![]() 區域三-森林科館後方 | |
【莖】 | |
落葉大喬木;幹皮灰褐色,雲片狀剝落,有雲形剝落痕。小枝略呈“之“字形。 | |
![]() 木材強韌鮮赭紅色為闊葉樹五木之一 ![]() 幼樹皮孔明顯 | |
【葉】 | |
葉厚紙質,長卵形,長3~10㎝,寬1.5~5㎝,先端漸尖,基部圓形,表面粗糙,背面沿主脈兩側殘留有稀疏柔毛,單鋸齒緣,側脈5~14對,葉柄長2~6㎜。葉柄細線型0.3公分具短毛。秋、冬落葉前葉子變紅、黃。 | |
![]() 臺灣櫸葉 ![]() 台灣櫸葉互生,小枝之字形 ![]() 台灣櫸葉1 ![]() 台灣櫸葉互生 ![]() 台灣櫸葉背 ![]() 台灣櫸葉背1 ![]() 台灣櫸葉2 ![]() 台灣櫸嫩葉 ![]() 台灣櫸嫩葉1 ![]() 台灣櫸葉單鋸齒 | |
【花】 | |
花與新葉同開,單性,花被凹形,4或5淺裂。呈淡黃綠色,花色不明顯。花期2~3月。 | |
![]() 台灣櫸花 ![]() 台灣櫸花1 ![]() 台灣櫸花2 ![]() 台灣櫸花3 ![]() 台灣櫸花4 ![]() 台灣櫸花5 | |
【果實】 | |
核果幾無梗,斜卵狀圓錐形,上面偏斜,凹陷,底徑約3㎜,具背腹脊,網肋明顯。 | |
![]() 果為核果 ![]() 核果歪斜 |
位置:【森林科館後方】
【樹名】 | 白玉蘭 |
【學名】 | Michelia alba DC. |
【科名】 | 木蘭科(Magnoliaceae)含笑花屬(Michelia) |
【別稱】 | 木筆、木花樹、玉蘭花 |
【分布】 | 原產中國中部山野。 |
【校園中位置】 |
【蝴蝶園旁】
【森林科標本園】
【農經科館前】
|
【校園中照片】 | |
![]() 第三區-森林科標本園 ![]() 第五區-農經科館前 | |
【樹形】 | |
![]() 樹型 ![]() 樹型 |
|
【莖】 | |
常綠大喬木,高達15公尺,枝粗壯,芽密生灰褐色或淡黃灰色絨毛。 | |
![]() 樹幹 | |
【葉】 | |
葉互生,薄革質,長橢圓形,先端尖,長達20㎝,葉柄基部彭大,有托葉痕。 | |
![]() 葉 ![]() 新芽 ![]() 環托 ![]() 葉面 ![]() 葉背 ![]() 互生 ![]() 莖上之環型托葉痕 ![]() 葉面下垂 |
位置:【森林科標本園】
【樹名】 | 白飯樹 |
【學名】 | Flueggea virosa (Roxb. ex. Willd.) Voigt |
【科名】 | 大戟科(Euphorbiaceae)白飯樹屬(Flueggea) |
【別稱】 | 密花市蔥、密花葉底珠、白米、白子仔、羊古叉、市蔥、九芽仔、狗牙仔(台灣)、魚眼木、鵲飯樹、台灣瓜打子、白飯樹、刺蓖根、九儀子頭、雷公飯 |
【分布】 | 熱帶非洲、馬來西亞、印度、菲律賓、華南、台灣全島低-中海拔的乾燥次生林、河床及郊野路旁,中、南部尤其常見。 |
【校園中位置】 |
【園藝科苗圃旁】
【森林科館後方苗圃旁】
|
【校園中照片】 | |
![]() 第三區-森林科館後方 | |
【莖】 | |
落葉灌木,全株平滑無毛,枝近圓形,幼時略具稜。 | |
![]() 白飯樹老枝常宿存形成刺 | |
【葉】 | |
單葉互生;葉柄長0.3-0.6公分;葉片近,紙質,長橢圓狀倒卵形至橢圓形,長1-5公分,寬1-3.5公分,先端鈍圓而有極小的凸尖,基部楔形,邊緣全緣,上面綠色,下面蒼白色,中肋黃綠色。 | |
![]() 白飯樹葉2 ![]() 白飯樹葉 ![]() 白飯樹葉互生 ![]() 白飯樹葉1 ![]() 白飯樹葉背 ![]() 白飯樹葉背1 | |
【花】 | |
淡黃色小花,直徑0.2-0.25公分,成稠密腋生的花叢,花梗極短;萼圓形或矩圓形;無花瓣;雄蕊5個,突出;子房卵圓形,花柱3枚。初夏開花,雌雄異株,雄花常多數簇生,花被5片,雌蕊5枚;雌花較少,3-5朵簇生,花柱3枚。 | |
![]() 白飯樹花腋生 ![]() 白飯樹花小 | |
【果實】 | |
果實分成二型,其一較為細小,質地乾燥;其二較為肥大,多漿多汁,熟時白色。果肉質,球形,直徑約0.3公分,熟時白色,有種子3-6粒。 | |
![]() 白飯樹青實 ![]() 白飯樹果熟時白色 ![]() 白飯樹果 ![]() 白飯樹果1 |
位置:【森林科館後方苗圃旁】
【樹名】 | 印度紫檀 |
【學名】 | Pterocarpus indicus Willd. |
【科名】 | 蝶形花科(Fabaceae)紫檀屬(Pterocarpus) |
【別稱】 | 青龍木、玫瑰木、紫檀、花梨木、花櫚木、蕃薇木、紅木。 |
【分布】 | 原產於中國廣東、緬甸、印度、爪哇、馬來西亞、菲律賓、波里尼西亞。臺灣自1901年後多次引進。於低海拔各地常被栽培為景觀樹、行道樹。 |
【校園中位置】 |
【森林科館後方】
|
【校園中照片】 | |
![]() 第三區-森林科館後方 | |
【樹形】 | |
![]() 印度紫檀樹型 ![]() 印度紫檀樹型1 ![]() 印度紫檀落葉樹型 ![]() 印度紫檀樹型2 ![]() 印度紫檀開花樹型 ![]() 開花樹型 ![]() 印度紫檀盛開 ![]() 印度紫檀盛開 |
|
【莖】 | |
落葉大喬木,高20~25公尺,樹皮黑褐色,樹幹通直而平滑。將印度紫檀的木材剖開,會流出紫色汁液,故名之為紫檀。 | |
![]() 印度紫檀莖 ![]() 印度紫檀莖1 ![]() 幹的切面常有紅色汁液流出 ![]() 幹的切面常有紅色汁液流出1 ![]() 幹的切面常有紅色汁液流出2 ![]() 印度紫檀木材即俗稱的花梨木 | |
【葉】 | |
葉為一回奇數羽狀複葉,葉互生,小葉互生,5~12枚,卵形或長橢圓形,先端銳或尾尖,基部鈍或圓,葉面平滑,側脈羽狀,葉長5~10公分,寬3~6公分,托葉絲狀,脫落性。 | |
![]() 印度紫檀一小葉 ![]() 印度紫檀葉 ![]() 印度紫檀葉1 ![]() 印度紫檀葉2 ![]() 印度紫檀葉3 ![]() 印度紫檀葉互生 ![]() 印度紫檀小葉互生 ![]() 印度紫檀葉背 ![]() 一回奇數羽狀複葉-葉面 ![]() 一回奇數羽狀複葉-葉背 ![]() 著花之葉 | |
【花】 | |
兩性花,左右相稱,總狀花序,花梗與花萼同長,花黃色,蝶形,萼片5枚,倒圓錐形;花瓣蝶形,旗瓣圓形或闊卵形;雄蕊10枚,花藥丁字著生;雌蕊子房上位;充滿香氣,花期約在4~5月。花期相當短暫。 | |
![]() 花黃色 ![]() 印度紫檀花 ![]() 花量多 ![]() 印度紫檀花1 ![]() 蝶狀花冠 ![]() 總狀花序 ![]() 印度紫檀花2 ![]() 印度紫檀花3 ![]() 花苞 | |
【果實】 | |
萊果扁圓形,不開裂,大小約4公分,中央肥厚內藏種子1粒,似荷包蛋,中部無刺(菲律賓紫檀,中部有刺),而豆莢的外緣有一圈平展的翅,可幫助果實的散布。 | |
![]() 印度紫檀莢果不開裂 ![]() 果為萊果 ![]() 萊果扁圓形 ![]() 萊果 ![]() 莢果外緣有平展的翅 ![]() 萊果 ![]() 萊果內藏種子1粒 ![]() 果序 ![]() 果實 ![]() 印度紫檀果實 ![]() 印度紫檀果實 ![]() 印度紫檀果實 |
位置:【森林科館後方】
【樹名】 | 串錢柳 |
【學名】 | Callistemon viminalis (Soland.) Cheel. |
【科名】 | 桃金孃科(Myrtaceae)瓶刷子樹屬(Callistemon) |
【別稱】 | 垂枝瓶刷子樹 |
【分布】 | 澳洲南威爾斯,在台灣植為園藝觀賞、景觀行道樹。 |
【校園中位置】 |
【森林科標本園】
|
【校園中照片】 | |
![]() 第三區-森林科標本園 ![]() 第三區-森林科標本園 | |
【樹形】 | |
![]() 串錢柳樹型垂枝型 ![]() 串錢柳樹型 |
|
【莖】 | |
常綠中喬木,株高6-10公尺,樹皮縱向深裂,枝條細長柔軟下垂如垂柳狀。 | |
![]() 串錢柳樹皮縱向深裂 ![]() 串錢柳樹皮 | |
【葉】 | |
葉散生,狹線形或披針形,葉面和葉背顏色幾乎一樣,淡綠色,葉面密佈腺點,長5-15公分。嫩葉被細柔毛。 | |
![]() 串錢柳葉狹線形 ![]() 串錢柳葉 ![]() 串錢柳葉1 | |
【花】 | |
總狀花序,密集圓柱狀,頂生於下垂小枝先端。花瓣5,雄蕊多數離生,花絲長伸出,紅色,花期春至秋季。 | |
![]() 串錢柳花 ![]() 串錢柳花1 ![]() 串錢柳花2 | |
【果實】 | |
果為蒴果。果實像串起的古錢。種子細小。 | |
![]() 串錢柳果實 |
位置:【森林科標本園】
【樹名】 | 含笑花 |
【學名】 | Michelia figo (Lour.) Spreng. |
【科名】 | 木蘭科(Magnoliaceae)含笑花屬(Michelia) |
【別稱】 | 笑梅、含笑、山節子、白蘭花 |
【分布】 | 原產中國華南,臺灣普遍栽培。 |
【校園中位置】 |
【圖書館後草坪】
【幼保科館旁】
|
【校園中照片】 | |
![]() 第三區-圖書館後方草坪 | |
【樹形】 | |
![]() 灌木或小喬木 ![]() 樹型 |
|
【葉】 | |
互生,薄革質,橢圓狀披針形,稍波狀緣,葉柄上有環形托葉痕,幼芽、嫩枝、葉柄及花苞,皆包被褐色茸毛。 | |
![]() 葉 ![]() 托葉包著新芽 ![]() 葉背 | |
【花】 | |
花單生葉腋,淡黃色,長橢圓形,花有甜香,雌蕊多數,螺旋狀排列於花軸之基部,雄蕊下位,金黃褐色,多數。花期全年,夏季是盛花期。 | |
![]() 花 ![]() 花2 ![]() 花3 ![]() 雄蕊金黃褐色 ![]() 雌蕊螺旋狀排列於花軸 ![]() 花苞被絨毛 |
位置:【圖書館後草坪】
【樹名】 | 芒果 |
【學名】 | Mangifera indica L. |
【科名】 | 漆樹科(Anacardiaceae)檬果屬(Mangifera) |
【別稱】 | 檬果、檨仔 |
【分布】 | 現在世界各熱帶及亞熱帶地區圴廣泛栽培。 |
【校園中位置】 |
【園藝科果樹區】
【圖書館前草坪】
|
【校園中照片】 | |
![]() 芒果樹型 | |
【莖】 | |
常綠大喬木,樹高可達20~30公尺,幹直,樹皮灰白色或灰褐色,樹枝強大,小枝直立。 | |
![]() 芒果樹皮縱向深裂 | |
【葉】 | |
葉叢生枝端,長橢圓狀披針形,革質,全緣,揉之有特殊香氣,幼葉呈紫紅色。 | |
![]() 芒果葉 ![]() 芒果嫩葉紅 ![]() 芒果葉 | |
【花】 | |
頂生圓錐花序,花淡黃色。花期1~4月。 | |
![]() 芒果花 ![]() 圓錐花序 ![]() 芒果之花頂生 ![]() 芒果之花頂生 ![]() 芒果-花 ![]() 芒果-花1 ![]() 芒果-花2 ![]() 頂生圓錐花序 ![]() 花 |
位置:【圖書館前草坪】
【樹名】 | 咖啡樹 |
【學名】 | Coffea arabica Linn. |
【科名】 | 茜草科(Rubiaceae.)咖啡屬(Coffea) |
【別稱】 | 咖啡、阿拉伯咖啡 |
【分布】 | 咖啡原產熱帶非洲。世界咖啡的供應大部份來自巴西,其次是哥倫比亞。南回歸線與北回歸線間及赤道附近的熱帶地區,亦所謂的世界咖啡生長帶。 |
【校園中位置】 |
【學務處前】
【森林科館後方】
【園藝科果樹區】
|
【校園中照片】 | |
![]() 第二區-學務處前 ![]() 第三區-森林科館後方 | |
【樹形】 | |
![]() 咖啡樹樹型 |
|
【莖】 | |
常綠灌木或小喬木,高4~7㎝,枝條平展。 | |
![]() 咖啡樹莖 | |
【葉】 | |
葉對生,紙質,卵狀橢圓形至長橢圓形,長7~15㎝,全緣略成波狀,葉面平坦,葉面深綠、油亮。 | |
![]() 咖啡樹嫩葉油亮 ![]() 咖啡樹葉對生 ![]() 咖啡樹葉波浪緣 ![]() 咖啡樹葉 ![]() 咖啡樹葉2 ![]() 咖啡樹著花之葉 ![]() 咖啡樹嫩葉 ![]() 咖啡樹三角形托葉 ![]() 咖啡樹葉背 | |
【花】 | |
花冠白色,腋生,徑3㎝,裂片5或4,披針形,反捲。花期約在2~3月,花期極短。 | |
![]() 咖啡樹花白色 ![]() 咖啡樹花著生葉腋 ![]() 咖啡樹花 ![]() 咖啡樹花1 ![]() 咖啡樹花2 ![]() 咖啡樹花3 ![]() 咖啡樹花4 ![]() 咖啡樹花5 | |
【果實】 | |
漿果熟時深紅色,內含種子2粒,種子卵形,長約1.1㎝。鮮紅的外果皮下,是一種黏黃物質包住整個咖啡豆。咖啡豆的表面有一層非常薄的隔膜組織稱做銀皮。 | |
![]() 咖啡樹果實 ![]() 咖啡樹種子 ![]() 熟果轉紅 |
位置:【森林科館後方】
【樹名】 | 肯氏南洋杉 |
【學名】 | Araucaria cunninghamii Sweet |
【科名】 | 南洋杉科(Araucariaceae)南洋杉屬(Araucaria) |
【別稱】 | 花旗杉、南洋杉 |
【分布】 | 原產澳洲,多分布於海灣、河畔。台灣各地庭園,公園,學校都有栽植。 |
【校園中位置】 |
【森林科標本園】
|
【校園中照片】 | |
![]() 第三區-森林科標本園 | |
【樹形】 | |
![]() 肯氏南洋杉樹型 |
|
【莖】 | |
常綠大喬木,樹幹通直,株高可達30公尺,樹皮白褐色;側枝輪生,向上伸長。肯氏南洋杉屬於輪生枝條整齊的塔型樹姿。主幹渾圓挺直,枝椏自然分層輪生於主幹四周,外貌像雞毛撢子。樹皮有橫紋,橫向剝落,新樹皮有金屬光澤的古銅褐色。 | |
![]() 肯氏南洋杉樹皮橫向捲裂 ![]() 肯氏南洋杉樹皮 ![]() 肯氏南洋杉側枝輪生 | |
【葉】 | |
葉互生,在幼枝上者扁平形,針刺狀鑿形,剛硬,密生,刺手,老枝者呈三稜形或披針形。 | |
![]() 肯氏南洋杉葉 ![]() 肯氏南洋杉葉1 ![]() 肯氏南洋杉葉2 ![]() 肯氏南洋杉葉3 |
位置:【森林科標本園】
【樹名】 | 金龜樹 |
【學名】 | Pithecellobium dulce (Roxb.) Benth. |
【科名】 | 含羞草科(Mimosaceae)金龜樹屬(Pithecellobium) |
【別稱】 | 牛蹄豆、甜肉圍涎樹。 |
【分布】 | 原產美洲熱帶;臺灣於1605、1904年引進。 |
【校園中位置】 |
【森林科標本園】
|
【校園中照片】 | |
![]() 第三區-森林科館旁 | |
【莖】 | |
常綠大喬木,株高可達15公尺,枝有托葉變之棘針一對。樹頭常呈樹瘤狀。 | |
![]() 金龜樹老樹樹幹呈瘤狀 ![]() 金龜樹小枝皮孔明顯 | |
【葉】 | |
互生或叢生,二回羽狀複葉,羽片一對;小葉一對,小葉基歪基。形似金龜子的翅膀。 | |
![]() 金龜樹的二回羽狀複葉,形似金龜子的翅膀。 ![]() 金龜樹的二回羽狀複葉。 ![]() 金龜樹葉面 ![]() 金龜樹葉背 | |
【花】 | |
頭狀花序呈圓錐狀排列,兩性花,花形小;花萼鐘形或漏斗狀,花色淡白綠;花瓣中部以下合生,花瓣鑷合狀排列;雄蕊單體,突出,藥直裂,花藥無腺冠;雌蕊花柱絲狀,柱頭小頭狀,子房上位。春季開花。 | |
![]() 頭狀花序 ![]() 頭狀花序呈圓錐狀排列 ![]() 花色淡白綠 ![]() 花苞 |
位置:【森林科標本園】
【樹名】 | 阿勃勒 |
【學名】 | Cassia fistula L. |
【科名】 | 蘇木科(Caesalpiniaceae)決明屬(Cassia) |
【別稱】 | 波斯皂莢、豬腸豆、臘腸樹 |
【分布】 | 原產喜馬拉雅山東部,臺灣栽培普遍。 |
【校園中位置】 |
【停車場、森林科館後方】
【操場旁】
|
【校園中照片】 | |
![]() 區域三-停車場 ![]() 第三區-森林科館旁 ![]() 第二區-操場旁 | |
【樹形】 | |
![]() 落葉喬木 |
|
【莖】 | |
落葉大喬木。樹皮呈灰白色,易生蔓枝。 | |
![]() 阿勃勒樹皮 | |
【葉】 | |
一回偶數羽狀複葉;小葉甚大,長約15㎝,長卵形或長橢圓形,近對生,葉面平滑,全緣,顏色鮮亮,基部略澎大,長卵形或長橢圓形。 | |
![]() 阿勃勒葉背白 ![]() 阿勃勒葉1 ![]() 阿勃勒葉背 ![]() 阿勃勒葉2 ![]() 阿勃勒一回偶數羽狀複葉-正 ![]() 阿勃勒一回偶數羽狀複葉-反 | |
【花】 | |
長總狀花序懸垂,成串下垂甚為醒目,花瓣5枚離生,大小略等,花絲黃色彎成勾狀,其中有三枚特長、四枚中等而另三枚較短為不孕性。 | |
![]() 總狀花序 ![]() 花黃色 ![]() 花絲黃色彎成勾狀 ![]() 花序腋生 ![]() 阿勃勒花 ![]() 總狀花序下垂 | |
【果實】 | |
果實為圓筒形不開裂長莢果,暗褐色,長約50公分,種子甜美可食。莢果筒形長條狀,熟果黑褐色,內具黏性,有異味。 | |
![]() 莢果內之種子 ![]() 阿勃勒之莢果 ![]() 阿勃勒莢果圓筒狀 |
位置:【停車場、森林科館後方】
【樹名】 | 青楓 |
【學名】 | Acer serrulatum Hayata |
【科名】 | 槭樹科(Aceraceae)槭樹屬(Acer) |
【別稱】 | 中原氏掌葉槭、槭樹 |
【分布】 | 特產台灣全島低及中海拔700至2200公尺的山地闊葉林內。 |
【校園中位置】 |
【神農樓旁】
【森林科標本園】
【食品科館旁】
|
【校園中照片】 | |
![]() 第一區-神農樓旁 | |
【樹形】 | |
![]() 冬季枯枝 |
|
【葉】 | |
葉對生,有長葉柄,心臟形至闊圓形,長7~10公分,寬8~10公分,掌狀5裂,先端漸尖,基部心形,紙質;三角狀披針形或三角狀卵形,邊緣呈不規則或重鋸齒;葉柄長3~5公分。 | |
![]() 春天嫩葉紅 ![]() 嫩葉紅 ![]() 秋之紅葉 ![]() 青楓葉 ![]() 葉對生 ![]() 葉背 ![]() 葉掌狀5裂 |
位置:【森林科標本園】
【樹名】 | 春不老 |
【學名】 | Ardisia squamulosa Presl. |
【科名】 | 紫金牛科(Myrsinaceae)樹杞屬(Ardisia ) |
【別稱】 | 蘭嶼紫金牛、萬兩金、東方紫金牛 |
【分布】 | 原產海南島、印度支那、泰國、緬甸、錫蘭、蘭嶼及綠島。 |
【校園中位置】 |
【農經科館前】
【森林科館後方苗圃】
【思學樓前】
|
【校園中照片】 | |
![]() 第五區-農經科館前 ![]() 第三區-森林科苗圃區 | |
【樹形】 | |
![]() 春不老常修剪為庭園樹 |
|
【莖】 | |
常綠灌木或小喬木,高2~4m,全株光滑。萌芽力強。 | |
![]() 莖具多數分枝 | |
【葉】 | |
單葉,互生,葉肉質,倒卵形至倒披針形,長6~12cm,寬3~5cm,先端鈍至銳形,基部楔形,全緣。葉脈不明顯,光滑,葉柄桃紅色,葉上表面深綠色,下表面淺綠色。新芽新葉略帶紅色。嫩芽紅色。 | |
![]() 春不老嫩葉紅色 ![]() 春不老嫩葉紅色1 ![]() 春不老嫩葉紅色2 ![]() 春不老葉 ![]() 春不老芽紅色 ![]() 春不老芽紅色1 | |
【花】 | |
繖房花序有時作短總狀,近頂生或腋生,花序為下垂狀,花枝基部澎大或具關節;花粉紅色至白色,長5~8mm;花瓣闊卵形,具黑點。 | |
![]() 繖房花序 ![]() 花序下垂 ![]() 花白色 | |
【果實】 | |
扁球形漿果,成熟時由紅色至紫黑色,平滑,具極小的線點。 | |
![]() 春不老果實 ![]() 春不老果熟時紫黑色 ![]() 春不老熟果 |
位置:【森林科館後方苗圃】
【樹名】 | 枯里珍 |
【學名】 | Antidesma pentandrum Merr. var. barbatum (Presl) Merr. |
【科名】 | 大戟科(Euphorbiaceae)五月茶屬(Antidesma) |
【別稱】 | 五蕊山巴豆 |
【分布】 | 中國、日本、琉球及菲律賓群島、恆春半島、太魯閣、東部海岸及蘭嶼地區。 |
【校園中位置】 |
【森林科苗圃】
|
【葉】 | |
葉互生,紙質,披針狀橢圓形,先端漸尖,基部鈍,線形扥葉上有毛。 | |
![]() 枯里珍葉 ![]() 枯里珍葉1 ![]() 枯里珍葉背 | |
【果實】 | |
核果橢圓形,熟時呈紅色。果熟期:10-12月。 | |
![]() 枯里珍果實 |
位置:【森林科苗圃】
【樹名】 | 柚木 |
【學名】 | Tectona grandis L. f. |
【科名】 | 馬鞭草科(Verbenaceae)柚木屬(Tectona) |
【別稱】 | 麻栗、胭脂樹、紫柚木、血樹 |
【分布】 | 原產緬甸、泰國、印度和印尼、寮國等地,台灣引進做庭園樹、造林。 |
【校園中位置】 |
【黑森林】
【森林科標本園】
|
【校園中照片】 | |
![]() 第三區 森林科標本區 ![]() 第一區-黑森林 | |
【樹形】 | |
![]() 大喬木 |
|
【莖】 | |
落葉大喬木,樹高達40~50公尺,胸徑達2~2.5 公尺,幹通直,樹皮淡灰褐色,纖維質狀淺縱裂。 | |
![]() 柚木樹皮 ![]() 樹皮縱向細縫裂 | |
【葉】 | |
葉對生,卵形或橢圓形,長30~60㎝,大型,先端圓鈍至銳形,基部下延形,全緣,兩面被短毛,小枝四方莖。 | |
![]() 柚木葉 ![]() 柚木葉1 ![]() 柚木葉2 ![]() 柚木葉背 ![]() 柚木葉背1 ![]() 小之密布茄鱗 ![]() 小枝四方莖 ![]() 葉大 ![]() 柚木葉背 | |
【花】 | |
圓錐花序頂生,長30~70cm,花小,萼筒鐘狀,花冠筒短,裂片5~6枚,開展,雄蕊5~6枚,突出。 | |
![]() 柚木花序頂生 ![]() 圓錐花序 ![]() 柚木花小 ![]() 柚木-花 | |
【果實】 | |
核果球形,為宿存增大之膜質萼所包被,種子具有硬骨質。 | |
![]() 柚木種子為宿存增大之花被包被 |
位置:【森林科標本園】
【樹名】 | 洋紅風鈴木 |
【學名】 | Tabebuia pentaphylla (L.) Hemsl. |
【科名】 | 紫葳科(Bignoniaceae)風鈴木屬(Tabebuia) |
【別稱】 | 巴拉圭風鈴木、紅花伊蓓樹、喇叭樹、玫瑰風鈴木、粉風鈴木。 |
【分布】 | 原產熱帶美洲。分佈墨西哥、巴西、巴拉圭、玻利維亞。 |
【校園中位置】 |
【圖書館前草坪】
【思學樓旁】
|
【校園中照片】 | |
![]() 第三區-圖書館前方草坪 | |
【樹形】 | |
![]() 洋紅風鈴木樹型 |
|
【莖】 | |
落葉大喬木,高可達20m,樹幹直立,分枝多,樹冠呈圓傘形,樹皮有灰白斑點,平滑。 | |
![]() 洋紅風鈴木樹皮灰褐色 | |
【葉】 | |
掌狀複葉對生,小葉3~5枚,長橢圓形,長7.5~15㎝、革質、葉緣有鋸齒。莖、葉無毛,可與黃金風鈴木區別。 | |
![]() 洋紅風鈴木葉 ![]() 洋紅風鈴木葉1 ![]() 洋紅風鈴木葉對生 ![]() 洋紅風鈴木枝葉光滑 ![]() 洋紅風鈴木葉2 ![]() 洋紅風鈴木葉3 ![]() 洋紅風鈴木掌狀複葉-正 ![]() 洋紅風鈴木掌狀複葉-背 | |
【花】 | |
圓錐花序頂生,花冠漏斗形或風鈴狀,徑3~5公分,五裂,直徑3~5公分,花冠桃紅色或淡紅色至白色,長5~10㎝,雄蕊4枚,二強,花期11月,先開花後長葉。 | |
![]() 洋紅風鈴木花 ![]() 洋紅風鈴木花1 ![]() 洋紅風鈴木花2 ![]() 洋紅風鈴木花3 ![]() 洋紅風鈴木花4 ![]() 洋紅風鈴木圓錐花序 ![]() 洋紅風鈴木花5 ![]() 洋紅風鈴木花6 ![]() 洋紅風鈴木花7 ![]() 洋紅風鈴木花冠中央一點黃 ![]() 洋紅風鈴木圓錐花序1 ![]() 洋紅風鈴木圓錐花序2 ![]() 洋紅風鈴木圓錐花序3 | |
【果實】 | |
蒴果長圓柱形,長20~25㎝,徑0.6~1.2㎝,二裂,種子具翅。 | |
![]() 蒴果長圓柱形 ![]() 洋紅風鈴木蒴果 |
位置:【圖書館前草坪】
【樹名】 | 相思樹 |
【學名】 | Acacia confusa Merr. |
【科名】 | 含羞草科 ( Mimosaceae )相思樹屬(Acacia) |
【別稱】 | 臺灣相思、相思仔、假葉豆、細葉相思樹、洋桂花 |
【分布】 | 原產臺灣恆春半島,分布菲律賓至印尼。 |
【校園中位置】 |
【森林科標本園】
|
【校園中照片】 | |
![]() 第三區-森林科標本園 | |
【樹形】 | |
![]() 相思樹樹型 ![]() 相思樹樹型1 ![]() 相思樹樹型2 ![]() 相思樹樹型3 |
|
【莖】 | |
常綠大喬木,高可達 10-20 公尺。表皮灰白色,有細小裂紋。良好薪炭材,材色深咖啡色,管孔小。 | |
![]() 相思樹樹皮光滑 ![]() 相思樹樹皮老時有縱向條紋 | |
【葉】 | |
成熟葉單葉互生,初生葉為二回羽狀,尋常葉則為葉狀葉柄之假葉;假葉狹長,略鐮狀彎曲,兩端漸尖,縱脈五條,葉端漸尖狀、葉基呈漸狹形。正、背葉面皆平滑,革質,葉長8-10公分,寬1-1.5公分。 | |
![]() 相思樹假葉 ![]() 相思樹假葉1 ![]() 相思樹假葉2 ![]() 相思樹假葉互生平行脈 ![]() 相思樹葉 ![]() 相思樹真葉 ![]() 真葉發生於種子萌發時之初生葉 ![]() 真葉為一回偶數羽狀複葉 ![]() 相思樹葉2 | |
【花】 | |
花序為頭狀花序。徑0.6-0.8cm,有4片單瓣花,花色黃色。花期3~4月。 | |
![]() 黃色小花 ![]() 頭狀花序 ![]() 相思樹花 ![]() 相思樹花1 ![]() 相思樹花2 ![]() 相思樹花苞 |
位置:【森林科標本園】
【樹名】 | 紅楠 |
【學名】 | Machilus thunbergii Sieb. & Zucc. |
【科名】 | 樟科(Lauraceae)楨楠屬(Machilus) |
【別稱】 | 豬腳楠、紅潤楠、鼻涕楠、阿里山楠、臭屎楠、鳥楠 |
【分布】 | 臺灣之生育範圍甚廣,自濱海平地至海拔2,000m之山區均可生長;大陸及日本亦有分布。 |
【校園中位置】 |
【森林科標本園】
|
【校園中照片】 | |
![]() 第三區-紅楠 | |
【莖】 | |
常綠大喬木,具芳香味,可高達 20 公尺,樹皮粗糙,小枝皮孔明顯,樹皮灰褐色,有縱向細裂紋,略呈不規則片狀剝落。 | |
![]() 紅楠皮孔明顯 ![]() 紅楠皮孔明顯1 | |
【葉】 | |
單葉互生,羽狀脈,倒卵形至倒卵狀披針形,長6~10公分,寬2.5~5公分,先端突漸尖至短尾狀,基部楔形或鋭尖,有時呈鈍狀,革質或近似革質,表面濃綠革質富光澤,背面蒼白色,中肋於表面凹下而於背面隆起,明顯,側脈8~10對;葉柄光滑;嫩葉鮮紅色。 | |
![]() 紅楠芽 ![]() 紅楠葉革質油亮 ![]() 紅楠葉 ![]() 紅楠葉1 ![]() 紅楠芽1 ![]() 紅楠葉背 ![]() 紅楠葉背1 ![]() 紅楠嫩葉紅故名豬腳楠 ![]() 紅楠嫩葉紅 | |
【果實】 | |
核果球形,徑約1㎝,熟時紫黑色,果梗鮮紅色。基部有殘存而反捲的花被片。 | |
![]() 核果球形 ![]() 基部有殘存而反捲的花被片 ![]() 果梗鮮紅色 ![]() 紅楠果實 ![]() 果實 ![]() 紅楠核果 |
位置:【森林科標本園】
【樹名】 | 美人樹 |
【學名】 | Chorisia speciosa St. Hil. |
【科名】 | 木棉科(Bombacaceae)美人櫻屬(Chorisia) |
【別稱】 | 美人櫻、酒瓶木棉。 |
【分布】 | 原產巴西、阿根廷,臺灣引進栽植為園林樹及行道村,甚為普遍。 |
【校園中位置】 |
【圖書館前草坪、停車場】
|
【校園中照片】 | |
![]() 第三區-圖書館前草坪 | |
【樹形】 | |
![]() 美人樹側枝輪生 |
|
【莖】 | |
落葉大喬木,樹幹綠色,下部略膨大,高可達20公尺;樹皮平滑,著生疏瘤狀刺,具有多數分枝;側枝成斜水平狀開展。幹具短刺罕無刺。 | |
![]() 美人樹莖上有刺 ![]() 美人樹莖 ![]() 美人樹莖上有刺,故植於校園、行道樹常會去除其刺 | |
【葉】 | |
掌狀複葉,叢生小枝先端;小葉5~7枚,長橢狀倒披針形,細鋸齒緣,長約8~12㎝,寬約3㎝。先端或銳尖,基部狹,紙質,表面為有光澤的綠色,背面淡綠色;小葉柄甚短;葉柄長6~15公分,圓柱形,光滑無毛。 | |
![]() 美人樹葉 ![]() 美人樹葉1 | |
【花】 | |
多先葉或與葉同時長出,徑10~15公分,總狀花序;花序腋生,長7~19公分,略粗壯;花柄短,粗壯;花萼鐘形,帶紫紅色或淡粉紅色,先端有淺裂;每花具2~3小苞,花瓣5瓣,長橢圓形狀披針形,長8~14公分,先端鈍,有柔毛;雄蕊合生成筒狀,5柱,每柱再裂分為2;子房上位。 | |
![]() 美人樹花 ![]() 美人樹花1 ![]() 美人樹花2 ![]() 美人樹花3 ![]() 美人樹花4 |
位置:【圖書館前草坪、停車場】
【樹名】 | 苦楝 |
【學名】 | Melia azedarach L. |
【科名】 | 楝科(Meliaceae)楝屬(Melia) |
【別稱】 | 苦苓、楝樹、楝、金鈴子、紫花樹、森樹、翠樹、旃檀。 |
【分布】 | 日本、中國、印度、琉球和台灣本島。分布遍生於台灣平地及中低海拔丘陵。 |
【校園中位置】 |
【園藝科苗圃】
【森林科標本區】
【操場旁】
|
【校園中照片】 | |
![]() 苦楝的樹型枝葉稀疏,是標準的陽性樹 ![]() 第三區-森林科標本區 | |
【樹形】 | |
![]() 苦楝樹型 ![]() 苦楝樹型 ![]() 苦楝 |
|
【莖】 | |
落葉大喬木。高可達15公尺以上,樹皮灰褐色,有深刻不規則裂紋。嫩枝滿佈皮孔,表面被星狀白粉。 | |
![]() 苦楝樹皮深裂 ![]() 苦楝樹皮 | |
【葉】 | |
葉序大葉互生小羽片對生;2~3回奇數羽狀複葉,羽片3~4對,小葉3~4對;卵披針形;葉端銳;歪基;葉緣有鋸齒有時羽狀裂;兩面平滑;葉紙質;長度約0.5~0.7公分。 | |
![]() 苦楝葉 ![]() 苦楝葉面 ![]() 苦楝葉背 ![]() 苦楝葉1 ![]() 苦楝葉2 ![]() 苦楝小葉 ![]() 苦楝葉 | |
【花】 | |
腋生圓錐花序,淡紫色。花表面被星狀白粉,花冠1.4~1.8公分,五瓣;萼5~6裂;花瓣5~6;雄蕊筒具10~12條紋,雄蕊10~12;子房3~6室。 | |
![]() 圓錐花序 ![]() 花淡紫色 ![]() 花表面被星狀白粉 ![]() 花序腋生 ![]() 花 ![]() 花1 ![]() 花2 ![]() 花3 | |
【果實】 | |
果為核果,成熟時呈黃褐色,鳥雀喜食,尤其是白頭翁。 | |
![]() 核果 ![]() 果為核果 |
位置:【森林科標本區】
【樹名】 | 茄冬 |
【學名】 | Bischofia javanica Blume. |
【科名】 | 大戟科(Euphorbiaceae)重陽木屬(Bischofia) |
【別稱】 | 重陽木,秋楓樹,加冬,紅桐 |
【分布】 | 產臺灣全島平地山麓多生長於較陰濕之處。 |
【校園中位置】 |
【黑森林】
【圖書館後方草坪】
【食品科館旁】
|
【校園中照片】 | |
![]() 第三區-圖書館後方草坪 | |
【樹形】 | |
![]() 茄苳老樹樹型 ![]() 樹型 ![]() 樹型 ![]() 樹型 ![]() 樹型 |
|
【莖】 | |
半落葉性大喬木。樹皮片假狀裂,老樹樹頭常成樹瘤狀。 | |
![]() 樹皮片假狀裂 | |
【葉】 | |
葉互生,具長柄,三出複葉,小葉卵形,邊緣具鈍鋸齒,柄微紅;頂芽三角錐狀。 | |
![]() 三出複葉 ![]() 茄苳葉2 ![]() 茄苳葉1 ![]() 茄苳葉4 ![]() 茄苳葉3 ![]() 茄苳葉4 ![]() 葉背 ![]() 茄苳葉 | |
【花】 | |
圓錐花序腋生,花小,雌雄異株,無花瓣。 | |
![]() 圓錐花序腋生 ![]() 花 ![]() 圓錐花序 ![]() 茄苳花無花瓣 ![]() 茄苳花 |
位置:【圖書館後方草坪】
【樹名】 | 桂花 |
【學名】 | Osmanthus fragrans Lour. |
【科名】 | 木犀科(Oleaceae)木犀屬(Osmanthus) |
【別稱】 | 木犀、銀桂、九里香 、巖桂、銀桂 |
【分布】 | 在台灣被廣泛種植 |
【校園中位置】 |
【圖書館前草坪】
|
【校園中照片】 | |
![]() 第三區-圖書館前草坪 ![]() 第五區-農經科館前 | |
【樹形】 | |
![]() 灌木 |
|
【莖】 | |
常綠灌木,全株平滑。樹皮灰白色,小枝呈淡灰褐色。 | |
![]() 樹皮灰白色 | |
【葉】 | |
單葉對生,橢圓形或長橢圓狀披針形,革質,全緣或有銳細鋸齒,無毛,有短柄,葉面正面平滑,背面則粗糙,葉脈在葉背突出,正面葉色濃綠,背面綠色。 | |
![]() 單葉對生 ![]() 葉 ![]() 葉背 ![]() 桂花葉 ![]() 桂花嫩葉 ![]() 桂花葉緣鋸齒 | |
【花】 | |
總狀花序,花小數多,有濃郁香氣。花兩性亦有單性花,花色多,有白色、金黃色及橙黃色。有淡淡芳香,甜味。全年均可開花以秋季最盛開。 | |
![]() 總狀花序 ![]() 花 ![]() 桂花之花 ![]() 桂花的花 |
位置:【圖書館前草坪】
【樹名】 | 栓皮櫟 |
【學名】 | Quercus variabilis Blume |
【科名】 | 殼斗科(Fagaceae)麻櫟屬(Quercus) |
【別稱】 | 猴櫟、綿櫟、軟木櫟、厚殼仔。 |
【分布】 | 台灣全境海拔600~1800公尺間之後生林地,常成純林。 |
【校園中位置】 |
【森林科標本園】
|
【校園中照片】 | |
![]() 第三區-森林科標本園 | |
【樹形】 | |
![]() 栓皮櫟之素描圖 |
|
【莖】 | |
落葉大喬木,高達15公尺以上,主幹樹皮灰褐色,作不規則縱向深溝裂,木栓層厚而軟,深褐色,厚約1.5 公分,斷面呈淡紅褐色,小枝略光滑,具明顯皮孔。 | |
![]() 栓皮櫟的樹皮。 ![]() 樹皮灰褐色 | |
【葉】 | |
葉革質,長橢圓狀卵形至闊披針形,先端漸尖,基部鈍或圓,葉緣具芒尖鋸齒,下表面灰白色,被星狀短毛,長8~18公分,寬3~5公分;葉柄長1.0~2.9公分,側脈9~18對,直達齒尖。 | |
![]() 栓皮櫟的葉背灰白。 ![]() 栓皮櫟的葉面。 ![]() 栓皮櫟的葉緣具芒尖鋸齒。 ![]() 栓皮櫟葉 | |
【果實】 | |
殼斗杯狀,由線狀鱗片組成,包果約2/3,直徑1.8~2.2公分,小苞片闊針狀,有短毛,延長捲曲;堅果橢圓形,高約1.5㎝。線狀鱗片伸張或反捲,黃綠色,幾無柄,表面光滑;果臍隆起。 | |
![]() 栓皮櫟堅果 |
位置:【森林科標本園】
【樹名】 | 海檬果 |
【學名】 | Cerbera manghas Linn. |
【科名】 | 夾竹桃科(Apocynaceae)海檬果屬(Cerbera) |
【別稱】 | 山檨仔、猴歡喜、海檨仔、黃金茄、牛金茄、牛心茄 |
【分布】 | 多生長於臺灣與蘭嶼之海岸森林中。分布於印度、馬來西亞、菲律賓、澳洲、大陸華南、琉球等地。 |
【校園中位置】 |
【森林科標本園】
|
【校園中照片】 | |
![]() 第三區-森林科標本區 ![]() 第三區母株下的幼樹 | |
【葉】 | |
葉革質,叢生枝端,橫向葉脈略呈平行,有柄,倒披針形或倒卵形,先端銳,長可達25 公分,全緣。 | |
![]() 葉面具蠟質 ![]() 葉叢生枝端 ![]() 海檬果葉有尾尖 | |
【花】 | |
花果期春、夏季,聚繖花序頂生,萼片深 5 裂,花冠長漏斗形,長達 3.5 公分,先端 5 裂,白色,中心淡紅而有毛,具芳香;雄蕊 5 枚,心皮 2 枚,各藏胚珠 2 粒。 | |
![]() 海檬果花 ![]() 花白色 ![]() 聚繖花序頂生 ![]() 花中心淡紅而有毛 ![]() 花中心淡紅 ![]() 海檬果花 | |
【果實】 | |
核果卵形,大如雞卵,先端尖,成熟時紅色,內果皮纖維質,含豐富油脂,可海漂傳播。 | |
![]() 海檬果果實及橫切面。 |
位置:【森林科標本園】
【樹名】 | 烏桕 |
【學名】 | Sapium sebiferum (L.) Roxb. |
【科名】 | 大戟科 ( Euphorbiaceae )烏桕屬(Sapium) |
【別稱】 | 瓊仔樹、桕仔、拱仔、烏果樹、子樹、虹樹 |
【分布】 | 中國大陸、宜蘭、台北、桃園、台中、台南,山坡、路旁,堤岸。 |
【校園中位置】 |
【司令台旁】
【圖書館後方草坪】
|
【校園中照片】 | |
![]() 第三區-圖書館後方草坪 | |
【樹形】 | |
![]() 烏桕紅葉之樹 |
|
【莖】 | |
落葉大喬木,樹高可達15公尺;樹皮灰褐色,有不規則的深縱裂紋,老樹的栓皮層有剝落的現象,光滑無毛。 | |
![]() 烏桕樹皮縱向細縫裂 | |
【葉】 | |
葉互生,菱狀卵形或菱形,長5~8公分,寬4.5~7公分,先端銳尖或為短尾狀,基部鈍或楔形,膜質或紙質,全緣,表裡兩面皆光滑無毛,秋日至冬日落葉時常會變為紅色或深紅色;葉柄長3~6公分,先端有二枚腺體,乳汁有毒。 | |
![]() 烏桕葉 ![]() 烏桕葉1 ![]() 烏桕葉2 ![]() 烏桕葉基之腺體 ![]() 烏桕紅葉 ![]() 烏桕-葉面 ![]() 烏桕-葉背 ![]() 枝葉下垂 | |
【花】 | |
花多數,甚小,綠色或黃綠色,雌雄同株,總狀花序,頂生,花朵單性,花序頂部是雄花,基部是雌花;花序長5~9公分,直立或為拱形。 | |
![]() 總狀花序 ![]() 花綠色或黃綠色 ![]() 花多數 ![]() 總狀花序 ![]() 花 | |
【果實】 | |
果實為蒴果,球狀橢圓形或近球形,具三溝,徑1~1.5公分,9~11月成熟,初為青綠,成熟時黑色,三裂,內藏種子三粒,黏著於中軸,黑色,外被白臘層的假種皮。種子外有一層蠟,種仁含油20%臼蠟和臼油為主要的化工原料,可製蠟燭、肥皂,油漆等等。唯有毒不能食用。 | |
![]() 烏桕果實 |
位置:【圖書館後方草坪】
【樹名】 | 胭脂樹 |
【學名】 | Bixa orellana L. |
【科名】 | 胭脂樹科(Bixaceae)胭脂樹屬(Bixa) |
【別稱】 | 臙脂樹、臙脂木、紅木、胭脂木、Anatto Tree,。 |
【分布】 | 原產熱帶美洲。台灣在日據時代由南洋引進,作為染料和園藝作物用。 |
【校園中位置】 |
【森林科標本園】
|
【校園中照片】 | |
![]() 第三區-森林科標本園 | |
【葉】 | |
葉互生略叢生枝端,具長柄,葉柄長4~7公分,略粗壯,光滑無毛。卵形或卵狀心形,長12~20㎝,先端漸尖,基部心形,全緣或淺波狀緣。紙質或厚紙質表面綠色光滑無毛,背面有赤褐色短毛,5出脈、主脈,側脈及細脈於表面凹下於背面隆起。 | |
![]() 胭脂樹葉 | |
【果實】 | |
蒴果扁三角形,長約4㎝,密被軟刺,二裂,長3~4.5公分;種子多數,紅色。外被有紅褐色肉質種皮,其紅色外種皮為良好之胭脂材料。 | |
![]() 果實 ![]() 果實2 ![]() 果實與種子 ![]() 蒴果扁三角形 ![]() 蒴果密被軟刺 |
位置:【森林科標本園】
【樹名】 | 馬拉巴栗 |
【學名】 | Pachira macrocarp (Cham. et. Schlecht.) Walp. |
【科名】 | 木棉科(Bombacaceae)馬拉巴栗屬(Pachira) |
【別稱】 | 大果木棉樹、美國花生、美國土豆、發財樹、南洋土豆 |
【分布】 | 中美洲墨西哥、哥斯大黎加、南美洲委內瑞拉、圭亞那,台灣於 1930 年代引進種植。 |
【校園中位置】 |
【農經科館前】
【森林科館後方】
【幼保科館前】
|
【校園中照片】 | |
![]() 第三區-森林科館後方 | |
【樹形】 | |
![]() 馬拉巴栗樹型 ![]() 馬拉巴栗側枝水平開展 |
|
【莖】 | |
常綠大喬木,高可達15公尺,徑20~50公分;樹幹通直,基部多膨大;樹皮多為綠色或綠褐色,平滑。枝條多為輪生,水平伸展或斜上昇狀。樹冠橫向擴張。 | |
![]() 馬拉巴栗幹基膨大 | |
【葉】 | |
葉互生,多叢生枝端,掌狀複葉,小葉5~7,長橢圓形至倒卵形,長7~20㎝,光滑。葉有長柄,長7~20公分,小葉柄近似無或甚短。 | |
![]() 馬拉巴栗掌狀複葉 ![]() 馬拉巴栗葉 | |
【花】 | |
花大,單生於枝端葉腋;花萼筒形,花瓣線形或狹披針形,達15㎝,白色;雄蕊成單體,長13~15㎝,分裂為5束,各束分裂為多數長短不同的花絲。 | |
![]() 馬拉巴栗-花 | |
【果實】 | |
蒴果長橢圓形木質,長9~10公分,徑5~8公分,5裂,先端鈍,卵形或近梨形;種子腎形,不規則,表面褐色夾白色螺紋,可食用。 | |
![]() 馬拉巴栗木質蒴果 ![]() 馬拉巴栗木質蒴果1 |
位置:【森林科館後方】
【樹名】 | 側柏 |
【學名】 | Thuja orientalis L |
【科名】 | 柏科(Cupressaceae)側柏屬(Thuja) |
【別稱】 | 黃心柏、扁柏、香柏。 |
【分布】 | 原產大陸北部,分布極廣。 |
【校園中位置】 |
【森林科館門口旁、森林科館旁】
【農經科館前】
【食品科館旁】
|
【校園中照片】 | |
![]() 第五區-農經科館前 | |
【樹形】 | |
![]() 老樹樹型闊橢圓形 |
|
【莖】 | |
長綠小喬木或灌木,株高1~4公尺,樹皮淺灰色,條裂成薄片;枝條開展,小枝扁平,排列成複葉狀。 | |
![]() 樹皮淺灰色,條裂成薄片 | |
【葉】 | |
葉全為鱗片狀,長0.1~0.3公分,中葉與側葉互相密接而等形。 | |
![]() 枝條開展,小枝扁平 ![]() 小枝扁平 | |
【花】 | |
雌雄同株,毬狀花序生於枝頂。花期 4~5 月。 | |
![]() 側柏毬狀花序 ![]() 花序生於枝頂 ![]() 毬狀花序 ![]() 側柏毬狀花序1 ![]() 側柏毬狀花序2 ![]() 側柏毬狀花序3 ![]() 側柏毬狀花序4 ![]() 側柏毬狀花序5 | |
【果實】 | |
毬果當年成熟,熟時開裂,卵球形,徑1.5~2公分;種鱗4對,木質,近扁平,背部上方有一彎曲的鉤狀尖頭,中部種鱗各有1~2粒種子;種子長卵形。 | |
![]() 背部上方有一彎曲的鉤狀尖頭 ![]() 毬果卵球形 ![]() 側柏毬果 |
位置:【森林科館門口旁、森林科館旁】
【樹名】 | 陰香 |
【學名】 | Cinnamomum burmanii (C. G. & Th. Nees) Bl. |
【科名】 | 樟科(Lauraceae)樟屬(Cinnamomum) |
【別稱】 | 假肉桂、廣東桂皮《中國樹木分類學》、膠桂、假桂枝、山桂。 |
【分布】 | 原產於中國大陸兩廣地區及海南島。 |
【校園中位置】 |
【學務處前】
【森林科標本園】
|
【校園中照片】 | |
![]() 第二區-學務處前 | |
【樹形】 | |
![]() 陰香樹型 |
|
【莖】 | |
常綠中喬木,樹高可達10公尺,徑30~50公分;樹皮厚,常具有芳香,嫩枝多四稜、紅色、被灰褐色柔毛,小枝綠色,芽鱗批白色絹毛,老莖樹皮光滑、灰褐色。 | |
![]() 陰香莖 | |
【葉】 | |
葉不規則近對生或散生,長橢圓形或橢圓狀披針形,長6~10公分,寬2.5~4公分,先端短漸尖,基闊楔形,革質,背面淡綠色,三出脈於表面凹下而於背面顯著隆起,脈腋無腺體,葉柄長0.8~1.2cm。肉桂味較重,葉揉之有黏液感, | |
![]() 陰香葉面 ![]() 陰香葉背粉白 ![]() 陰香嫩枝紅色 ![]() 陰香離基三出脈 ![]() 陰香葉之離基三出脈 ![]() 陰香葉 | |
【花】 | |
聚繖花序腋生及頂生,花梗與花被均密生白色絹毛。花被片6片,卵形,完全雄蕊9枚,第三輪花絲的頂端有腺體。 | |
![]() 陰香花 ![]() 陰香花序 ![]() 陰香花序 ![]() 陰香花 ![]() 陰香花序頂生 |
位置:【森林科標本園】
【樹名】 | 森氏紅淡比 |
【學名】 | Cleyera japonica Thunb. Var. morii(Yamamoto)Masamune |
【科名】 | 山茶科(Theaceae) 紅淡比屬(Cleyera) |
【別稱】 | 楊桐、森氏楊桐 |
【分布】 | 特有變種。特產於台灣北部。 |
【校園中位置】 |
【森林科館後方】
|
【莖】 | |
常綠喬木,枝光滑,嫩時紫綠色,葉芽光滑。小枝平滑,灰綠色。 | |
![]() 森氏紅淡比樹皮 ![]() 森氏紅淡比樹皮 | |
【葉】 | |
單葉,互生,革質,側脈9-12對,無托葉,匙狀長橢圓形,長5-10cm,寬3.4-5.0cm,全緣,先端鈍圓、圓或徵凸。 | |
![]() 森氏紅淡比葉 ![]() 森氏紅淡比葉1 ![]() 森氏紅淡比葉2 ![]() 森氏紅淡比葉3 ![]() 森氏紅淡比幼苗 ![]() 森氏紅淡比幼時葉緣有微鋸齒 | |
【花】 | |
兩性花,放射對稱,數朵簇生葉腋,黃白色,花柄前端加厚。花萼下具苞片;萼片5枚,覆瓦狀排列;花瓣5枚,反捲,基部連生;雄蕊多數;子房上位;子房光滑,3室,柱頭三短裂。 | |
![]() 森氏紅淡比花苞 ![]() 花苞 | |
【果實】 | |
漿果球形,徑8mm,萼片宿存,是鳥類喜好取食的對象。果實為漿果與同科的山茶和大頭茶的蒴果不同,是鳥類喜好取食的對象。 | |
![]() 森氏紅淡比果實 |
位置:【森林科館後方】
【樹名】 | 棋盤腳 |
【學名】 | Barringtonia asiatica (L.) Kurz |
【科名】 | 棋盤腳科(Barringtoniaceae)棋盤腳樹屬(Barringtonia) |
【別稱】 | 墾丁肉粽,濱玉蕊 |
【分布】 | 分布於澳洲、馬來西亞、中南半島、台灣的恆春半島、綠島及蘭嶼海邊均有生長。 |
【校園中位置】 |
【森林科標本園】
|
【樹形】 | |
![]() 棋盤腳樹型 |
|
【莖】 | |
常綠大喬木,老樹幹有瘤狀突起。 | |
![]() 棋盤腳樹皮 | |
【葉】 | |
葉互生而叢生枝端,倒卵形或長橢圓形,長30~40公分,寬15~20公分,革質,全緣,深綠而光滑。 | |
![]() 棋盤腳葉面 ![]() 棋盤腳葉柄紅 ![]() 棋盤腳葉背 | |
【花】 | |
花序為總狀花序直立頂生,花為乳白色,加上粉紅色花絲,基部筒狀,十分美麗,於晚上開花。 | |
![]() 粉紅色花絲長 | |
【果實】 | |
為核果,有四稜,中果皮被纖維所佔滿,內果皮是堅硬的軟木構造,所以能在潮水中漂浮至異地繁衍後代,外型似棋盤之腳故名之,果期11月。 | |
![]() 棋盤腳果實示意圖 |
位置:【森林科標本園】
【樹名】 | 無患子 |
【學名】 | Sapindus mukorossi Gaertn. |
【科名】 | 無患子科(Sapindus)無患子屬(Sapindus) |
【別稱】 | 木患子、黃目子、皮皂子、洗手果 |
【分布】 | 產中國大陸、台灣。分布日本,印度。 |
【校園中位置】 |
【黑森林、員生社後】
【森林科標本園】
|
【校園中照片】 | |
![]() 第一區-黑森林 ![]() 第二區-員生社周圍 ![]() 第一區黑森林 | |
【樹形】 | |
![]() 秋之黃葉 |
|
【莖】 | |
落葉大喬木,高達25m。枝開展,小枝無毛,密生多數皮孔。 | |
![]() 莖 ![]() 樹皮灰白色 | |
【葉】 | |
葉為一回偶數羽狀複葉,具有4~8對小葉,小葉披針形,先端銳尖,基部歪斜,全緣,葉背灰白。秋季轉黃後掉落。 | |
![]() 葉為一回偶數羽狀複葉 ![]() 葉背灰白 ![]() 一回偶數羽狀複葉 ![]() 葉背 ![]() 無患子葉 | |
【果實】 | |
核果為球形,熟時成黃綠色或棕黃色,平滑,種子紫黑色球形,堅硬。果皮含有多量皂素,可代替肥皂。果期9~10月。 | |
![]() 核果為球形 ![]() 果實 ![]() 果實可做為肥皂 |
位置:【森林科標本園】
【樹名】 | 象牙樹 |
【學名】 | Diospyros ferrea (Willd.) Bakhuizen |
【科名】 | 柿樹科(Ebenaceae)柿樹屬(Diospyros) |
【別稱】 | 象牙木、琉球黑檀、烏皮石苓、象牙柿 |
【分布】 | 臺灣天然產於恆春及蘭嶼海岸林中,分布印度、馬來、澳洲及琉球。 |
【校園中位置】 |
【農經科館前】
【森林科標本園】
|
【校園中照片】 | |
![]() 第三區-森林科標本園 | |
【樹形】 | |
![]() 象牙樹樹型 ![]() 象牙樹樹型1 ![]() 象牙樹樹型 ![]() 象牙樹老樹 |
|
【莖】 | |
常綠灌木或小喬木,高2~5公尺,樹皮灰褐色或帶黑色,小枝細,帶灰色,散生皮孔,分枝多。小枝伸長狀,斜上昇,初有毛茸,後則光滑無毛。 | |
![]() 象牙樹樹皮 ![]() 樹皮黑褐色 | |
【葉】 | |
單葉,互生,兩列排列,倒卵形或橢圓形,長2~3.5公分,寬1.5~2公分,先端圓而凹,基部楔形或漸狹,革質,全緣且,略反捲,表面為有光澤綠色,背面淡綠色,中肋面凹背凸,側脈及網狀細脈不明顯;葉柄長0.2~0.3公分。 | |
![]() 象牙樹葉 ![]() 象牙樹葉倒卵形 ![]() 象牙樹中肋正面下凹 ![]() 象牙樹葉背 ![]() 象牙樹葉互生 ![]() 象牙樹嫩葉 ![]() 象牙樹葉1 | |
【花】 | |
花雌雄異株,雄花序有花1~3朵,密被伏柔毛;花冠鐘形或壺形,白色或淡黃色,外面有毛,雄蕊6~12,無毛;雌花無梗,花冠管狀鐘形,有柔毛,子房3~4室。 | |
![]() 象牙樹雄花 ![]() 雄花密被伏柔毛 ![]() 象牙樹雌花 ![]() 象牙樹雌花單朵 ![]() 象牙樹雌花無梗 ![]() 雌花有柔毛 ![]() 雌花腋生 |
位置:【森林科標本園】
【樹名】 | 黃金風鈴木 |
【學名】 | Tabebuia chrysantha (Jacq.)Nichols. |
【科名】 | 紫葳科(Bignoniaceae)風鈴木屬(Tabebuia) |
【別稱】 | 黃花風鈴木、巴西風鈴木、伊蓓樹。 |
【分布】 | 原產於南美洲。喜高溫,近年來台灣中南部許多路段栽植為行道樹。 |
【校園中位置】 |
【園藝科苗圃】
【圖書館前草坪】
|
【校園中照片】 | |
![]() 第三區-圖書館前草坪 | |
【葉】 | |
葉對生,紙質有疏鋸齒,掌狀複葉,小葉5枚,卵狀披針形,被毛,先端尖,全緣或疏齒緣。 | |
![]() 葉對生,掌狀複葉。 ![]() 黃金風鈴木葉 ![]() 黃金風鈴木嫩葉滿布星狀毛 ![]() 黃金風鈴木葉對生 ![]() 黃金風鈴木葉1 ![]() 黃金風鈴木葉2 ![]() 黃金風鈴木掌狀複葉 ![]() 黃金風鈴木掌狀複葉背 ![]() 黃金風鈴木小葉 ![]() 黃金風鈴木小葉背 ![]() 黃金風鈴木葉有毛 | |
【花】 | |
圓錐花序,頂生,花冠金黃色,漏斗狀,花緣皺曲,但為兩側對稱花。春季約三月間開花。長5~8㎝;雄蕊4枚,二強,不突出,子房2室。 | |
![]() 黃金風鈴木花 ![]() 花 | |
【果實】 | |
蒴果圓柱狀,2裂,18~25公分;種子具薄翅。 | |
![]() 黃金風鈴木種子 ![]() 蒴果 ![]() 蒴果熟時開裂 ![]() 蒴果長型 |
位置:【圖書館前草坪】
【樹名】 | 黃連木 |
【學名】 | Pistacia chinensis Bunge |
【科名】 | 漆樹科(Anacardiaceae)黃連木屬(Pistacia) |
【別稱】 | 楷木、爛心木、黃連茶、腦心木、孔木。 |
【分布】 | 生長於新竹、台中、嘉義、高雄、屏東、花蓮低海拔之河岸山谷及海邊礫石地區。分布範圍廣,自華中以南各省均產之。 |
【校園中位置】 |
【森林科館後方】
【操場旁】
|
【校園中照片】 | |
![]() 第二區-園藝科館旁 | |
【樹形】 | |
![]() 黃連木樹型 ![]() 落葉前轉紅 |
|
【莖】 | |
落葉喬木,高約20分尺,樹皮呈鱗片狀剝落。 | |
![]() 黃連木樹皮 | |
【葉】 | |
葉為奇數羽狀複葉,互生,小葉有5~6對,小葉對生或近對生,近無柄,紙質,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,長4~8公分,全緣,先端漸尖,基部偏斜(歪基)。具有松節油芳香,嫩葉深紅色。 | |
![]() 黃連木葉 ![]() 黃連木葉1 ![]() 黃連木葉2 ![]() 嫩葉紅 | |
【果實】 | |
果為核果,倒卵狀球形,稍扁壓,徑3~4㎜,初為紅色後變紫藍色,乾後具縱向細條紋。 | |
![]() 黃連木果實 ![]() 黃連木果實 ![]() 果為核果 ![]() 倒卵狀球形,稍扁壓 ![]() 初為紅色 ![]() 黃連木果實1 |
位置:【森林科館後方】
【樹名】 | 榔榆 |
【學名】 | Ulmus parvifolia Jacq. |
【科名】 | 榆科(Ulmaceae )榆屬(Ulmus) |
【別稱】 | 紅雞油、紅雞榆、小葉榆、秋榆 |
【分布】 | 中國大陸、日本、韓國、台灣分佈全島海拔900公尺以下森林中,尤其是中南部低海拔的溪谷森林。 |
【校園中位置】 |
【森林科標本園】
|
【校園中照片】 | |
![]() 第三區-森林科標本區 | |
【樹形】 | |
![]() 榔榆樹型 ![]() 榔榆樹型1 |
|
【莖】 | |
落葉中喬木,幹皮灰紅褐色,不規則雲片狀剝落,幹上有雲形剝落痕,幼枝具柔毛。枝條下垂。 | |
![]() 榔榆樹皮不規則剝落 ![]() 榔榆樹皮皮孔明顯 ![]() 榔榆樹皮 | |
【葉】 | |
單葉,互生,羽狀脈;先端漸尖,單鋸齒緣;基部略歪斜,側脈7~14對,側脈直達鋸齒,托葉早落;兩面粗糙,橢圓形、卵形或倒卵形,長2~6.5公分,寬1~2.5公分;上面無毛,下面幼時具毛或在脈腋具有簇生的毛。 | |
![]() 榔榆葉互生 ![]() 榔榆葉1 ![]() 榔榆葉單鋸齒 ![]() 榔榆葉背 ![]() 榔榆葉背1 ![]() 榔榆葉2 ![]() 榔榆葉3 | |
【果實】 | |
翅果膜質,卵形或橢圓形的, 長0.7~1.2公分,先端有缺刻,無毛;種子在中央凸起,像小飛盤狀。果期10月至翌年1月。 | |
![]() 榔榆結果之枝 ![]() 榔榆果為翅果 ![]() 榔榆果實 ![]() 榔榆果實1 ![]() 榔榆果實2 ![]() 榔榆果實3 |
位置:【森林科標本園】
【樹名】 | 楓香 |
【學名】 | Liquidambar formosana Hance |
【科名】 | 金縷梅科(Hamamelidaceae)楓香屬(Liquidambar) |
【別稱】 | 楓、楓樹、路路通、楓仔樹、靈楓、香楓、白膠香、大葉楓、香菇木。 |
【分布】 | 台灣盛產於低、中海拔地帶。中國黃河以南,西至四川,東至台灣,南至廣東。 |
【校園中位置】 |
【黑森林】
【森林館後方】
【排球場前、農經科館前】
【園藝科館旁】
|
【校園中照片】 | |
![]() 第二區-園藝科館旁 ![]() 第三區-森林館後方 ![]() 第五區-排球場前 ![]() 第五區-農經科館前 | |
【樹形】 | |
![]() 楓香樹型 ![]() 楓香紅葉 ![]() 楓香樹型1 ![]() 楓香樹型2 ![]() 楓香樹型3 ![]() 楓香樹型4 ![]() 楓香樹型5 ![]() 楓香冬之枯枝 ![]() 楓香樹型6 ![]() 樹型 |
|
【莖】 | |
落葉大喬木,具芳香樹脂。樹幹挺直、樹形挺偉優雅。樹皮有深刻的裂褶。 | |
![]() 楓香樹皮深裂 ![]() 楓香樹皮 | |
【葉】 | |
單葉互生或叢生枝端,掌狀裂葉,寬8~15㎝,邊緣有細鋸齒,紙質,兩面平滑無毛;多為三裂,幼時偶為五裂。葉柄長,約8~10㎝。將葉片搓揉後有番石榴的香味。心葉紅色,秋葉亦會變色。 | |
![]() 楓香葉三裂 ![]() 楓香紅葉 ![]() 楓香紅葉1 ![]() 楓香紅葉2 ![]() 楓香紅葉3 ![]() 楓香單葉(紅) ![]() 楓香葉互生 ![]() 楓香單葉(綠) ![]() 楓香黃葉 ![]() 葉三裂 | |
【花】 | |
雌雄同株,花朵淡黃綠色,春季新葉長出後同時開花,花期2~3月;雌花序有長梗,雌花序頭狀球形,雄花序短總狀,無花瓣,花不顯著。 | |
![]() 頭狀花序 ![]() 頭狀花序 ![]() 頭狀花序 | |
【果實】 | |
蒴果互相癒合而成的球形聚合果,內有1~2枚具扁平狹翅之種子,木質,徑約3㎝,花柱及萼齒宿存。 | |
![]() 楓香果實 ![]() 楓香果實1 ![]() 楓香果實2 |
位置:【森林館後方】
【樹名】 | 楓港柿 |
【學名】 | Diospyros vaccinioides Lindl. |
【科名】 | 柿樹科(Ebenaceae)柿樹屬(Diospyros) |
【別稱】 | 黑檀、小果柿 |
【分布】 | 臺灣僅於恆春半島楓港溪海拔200m左右之相思樹林地內地區。 |
【校園中位置】 |
【森林科苗圃區】
|
【校園中照片】 | |
![]() 第三區-森林科苗圃區 | |
【樹形】 | |
![]() 樹型 ![]() 樹型 |
|
【莖】 | |
常綠灌木或小喬木,枝深褐色或黑褐色。小枝、葉柄、花序、萼片及花冠均被有短毛。 | |
![]() 主幹 | |
【葉】 | |
葉橢圓形或略圓形,有針尖,基部鈍或近圓形,葉緣初時有睫毛,表面亮綠。 | |
![]() 葉 ![]() 新芽 |
位置:【森林科苗圃區】
【樹名】 | 矮仙丹 |
【學名】 | Ixora × williamsii Hort. |
【科名】 | 茜草科 (Rubiaceae)仙丹花屬(Ixora) |
【別稱】 | 賣子木、三丹花、山丹花、紅繡球 |
【分布】 | 台灣普遍栽種。 |
【校園中位置】 |
【森林科館前】
【噴水池旁】
【農經科館前】
【活動中心旁】
【生物機電科館前】
|
【校園中照片】 | |
![]() 第一區-活動中心旁 ![]() 第三區-森林科館前 ![]() 第四區-生物機電科館前 ![]() 第一區噴水池旁 | |
【樹形】 | |
![]() 灌木 ![]() 常修剪成綠籬 |
|
【莖】 | |
矮小常綠灌木,株高1.5~2公尺,全株平滑。 | |
![]() 莖 | |
【葉】 | |
單葉十字對生,密集對生、光滑無毛,革質,兩面光滑,表面深綠色,長橢圓狀卵形,先端銳形,基部鈍,殆無柄。有一對三角形淺綠色的托葉,先端呈長尾狀突銳。 | |
![]() 十字對生 ![]() 正反面 ![]() 線型托葉 ![]() 三角形托葉 ![]() 葉對生 | |
【花】 | |
聚繖花序,花瓣基部聯生成筒狀,花冠紅色或黃色,裂片長橢圓形,先端銳形,正好位於花冠的裂片之間。花期甚長,夏秋開花,盛花期為 5~11 月。 | |
![]() 聚繖花序 ![]() 聚繖花序 ![]() 花冠成高腳杯形 ![]() 花苞 ![]() 花序聚成半圓球形 |
位置:【森林科館前】
【樹名】 | 落羽松 |
【學名】 | Taxodium distichum(L.)A.Rich |
【科名】 | 杉科(Taxodlaceae)落羽松屬(Taxodium) |
【別稱】 | 美國水松、落羽杉。 |
【分布】 | 原產美國東南部低濕地區。臺灣最近廣植為觀賞樹。 |
【校園中位置】 |
【森林科館前】
|
【校園中照片】 | |
![]() 第三區-森林科館前 | |
【樹形】 | |
![]() 側枝水平開展 |
|
【莖】 | |
落葉大喬木,高可達50公尺,胸徑可達2公尺;樹幹尖削度大,幹基膨大,老樹根部常向四周隆起,形成板根,其生長溼地或水中,者另從根部生出屈曲膝根,以吸收空氣中的氧氣。樹皮為長條片狀脫落,棕色;枝水平開展,樹冠幼樹圓錐形,老樹為寬圓錐狀。 | |
![]() 落羽松的板根與膝根 ![]() 落羽松幹基具板根 ![]() 落羽松樹皮 | |
【葉】 | |
葉線形,互生,扁平,基部扭曲在小枝上為2列羽狀,長1-1.5公分,寬約0.1公分,先端尖,上面中脈下凹,淡綠色,下面黃綠色,中脈隆起,每邊有4-8條氣孔線,冬季落葉前變成紅褐色。 | |
![]() 落羽松葉 ![]() 落羽松葉互生 ![]() 落羽松葉1 ![]() 落羽松葉2 ![]() 落羽松葉3 ![]() 落羽松葉4 | |
【花】 | |
單花性,雌雄同株,雄花卵形,多數為下垂之葇荑花序。花期4月下旬。 | |
![]() 落羽松雄花序 ![]() 落羽松雄花序1 ![]() 落羽松雄花序2 ![]() 落羽松雄花序3 | |
【果實】 | |
毬果圓形或卵圓形,有短梗,向下垂,成熟後淡褐黃色,有白粉,直徑約2.5公分;種鱗木質,盾形,頂部有溝槽,種子為不規則三角形,有短稜,徑2-2.5公分,褐色。球果熟期10月。 | |
![]() 落羽松毬果 ![]() 落羽松毬果1 ![]() 落羽松毬果2 ![]() 落羽松毬果3 |
位置:【森林科館前】
【樹名】 | 裡白翅子木 |
【學名】 | Pterospermum niveum Vidal |
【科名】 | 梧桐科(Sterculiaceae)翅子樹屬(Pterospermum) |
【別稱】 | 白桐、翅子木、裡白翅子木、台灣翅子樹、翅子樹。 |
【分布】 | 臺灣僅產於蘭嶼、綠島。低海拔闊葉林,或近溪谷森林地,分布菲律賓。 |
【校園中位置】 |
【森林科標本園】
|
【校園中照片】 | |
![]() 第三區-森林科標本園 | |
【葉】 | |
單葉,全緣,互生,歪基,葉卵狀披針形,長達12~18㎝公分,寬達5~7㎝公分,基部歪心形,先端漸尖,葉下表面密被銀及棕色星狀毛,在幼樹常呈盾形,下面密被柔毛,基掌脈,三級脈梯狀;葉柄長約1公分。 | |
![]() 裡白翅子樹之葉面 ![]() 裡白翅子樹之葉背 | |
【花】 | |
花單生葉腋或少數簇生或聚繖,有時頂生短總狀;卵狀披針形,花苞被黃褐色毛,內生長絨毛,花瓣5,倒卵形。花瓣白或黃轉棕色,大而美。 | |
![]() 裡白翅子樹之花苞 |
位置:【森林科標本園】
【樹名】 | 福木 |
【學名】 | Garcinia subelliptica Merr. |
【科名】 | 藤黃科 (Clusiaceae)福木屬(Garcinia) |
【別稱】 | 福樹、瓦斯彈 |
【分布】 | 產蘭嶼、綠島,分布菲律賓及琉球。 |
【校園中位置】 |
【活動中心旁】
【森林科標本園】
|
【校園中照片】 | |
![]() 第一區-活水堂旁 ![]() 第一區-活動中心旁 | |
【樹形】 | |
![]() 樹型 ![]() 樹形呈圓錐形 ![]() 枝葉濃密 |
|
【莖】 | |
常綠中喬木,高可達20公尺,枝幹密生,樹形呈圓錐挺立。小枝幼時為四稜形,隨即變為圓柱形。 | |
![]() 莖 | |
【葉】 | |
葉對生,葉長橢圓形,先端鈍,長7~14㎝,寬約6㎝,先端圓鈍,常凹頭,基部楔形或圓形,革質,光滑,側脈不明顯,也柄基部具假接合。 | |
![]() 假接合 ![]() 十字對生 ![]() 葉革質 ![]() 葉背 ![]() 葉對生 ![]() 福木葉 ![]() 假接合 | |
【花】 | |
穗狀花序,花多數,較小,黃色或淡黃色,單性,雌雄異株。 | |
![]() 穗狀花序 | |
【果實】 | |
果實為漿果,扁球形或近似球形,徑 2~5 公分,熟時橙黃色,帶有光澤,外觀有如柑桔,味道有濃郁的香味,腐熟後像瓦斯的臭味,因此有「瓦斯彈」的別稱。 | |
![]() 未成熟 ![]() 漿果內的種子 ![]() 漿果 ![]() 青實 ![]() 果腋生 |
位置:【森林科標本園】
【樹名】 | 蒜香藤 |
【學名】 | Pseudocalymma allicaceum (Lam.) Sand. |
【科名】 | 紫葳科(Bignoniaceae)蒜香藤屬(Pseudocalymma) |
【別稱】 | 張氏紫葳、紫鈴籐 |
【分布】 | 原產印度、哥倫比亞、阿根廷等地。台灣普遍栽植。 |
【校園中位置】 |
【園藝科果樹區】
【森林科溫室前圍籬】
【噴水池旁】
【小木屋旁】
【操場旁小木屋】
|
【校園中照片】 | |
![]() 第五區-網球場旁 | |
【葉】 | |
三出複葉對生,小葉橢圓形,頂小葉常呈捲鬚狀或脫落,先端鈍,微凹頭,全緣,富大蒜味。 | |
![]() 蒜香藤葉對生,小葉2枚 ![]() 葉 ![]() 葉2 ![]() 葉3 ![]() 葉為三出複葉頂小葉通常不發育 | |
【花】 | |
穗狀圓錐花序,花冠筒狀,花色呈淡紫色或紅紫色,花冠呈漏斗形,外緣五裂,雄蕊內含,子房2室。 | |
![]() 蒜香藤花 ![]() 蒜香藤聚繖花序 ![]() 蒜香藤花 |
位置:【森林科溫室前圍籬】
【樹名】 | 銀合歡 |
【學名】 | Leucaena leucocephala (Lam.) de Wit |
【科名】 | 含羞草科(Mimosaceae )銀合歡屬(Leucaena) |
【別稱】 | 白相思子、白合歡、臭菁仔、細葉番婆樹。 |
【分布】 | 原產於中南美洲,為荷蘭人引進之外來種,廣泛分布台灣全島海拔3000公尺以下之山區、河邊、荒地、路旁。 |
【校園中位置】 |
【森林科館周邊】
|
【樹形】 | |
![]() 銀合歡樹型 ![]() 銀合歡樹型1 |
|
【葉】 | |
葉互生,二回偶數羽狀複葉,葉長12~35㎝,小葉長橢圓形長約1公分,第一回羽片4~9對,小葉10~20對,小葉歪基,背面呈綠白色,在第1~2對羽片基部常有腺體長橢圓形。 | |
![]() 銀合歡葉 ![]() 銀合歡葉1 ![]() 銀合歡二回羽狀複葉 ![]() 銀合歡小葉歪基 | |
【花】 | |
頭狀花序腋生,具有長總梗,白色,花序直徑2-4公分,花蕊長而明顯。 | |
![]() 銀合歡花苞 ![]() 銀合歡頭狀花序 ![]() 銀合歡頭狀花序頂生 ![]() 銀合歡頭狀花序1 ![]() 銀合歡頭狀花序2 ![]() 銀合歡花謝後之初生果實 | |
【果實】 | |
莢果長約10~15公分,種子褐色。長久存於樹上。 | |
![]() 銀合歡果實 ![]() 銀合歡果實1 ![]() 銀合歡莢果 ![]() 銀合歡莢果1 ![]() 銀合歡莢果細長,褐色 ![]() 銀合歡花謝後之初生果實 |
位置:【森林科館周邊】
【樹名】 | 銀樺 |
【學名】 | Grevillea robusta A. Cunn. |
【科名】 | 山龍眼科(Proteaceae)銀樺屬(Grevillea) |
【別稱】 | 銀橡樹、櫻槐、絹柏、絹檻 |
【分布】 | 澳洲昆士蘭及新南威爾斯等地區,臺灣引進栽為觀賞樹。 |
【校園中位置】 |
【圖書館後方草坪】
【黑森林】
|
【校園中照片】 | |
![]() 第三區-圖書館後方草坪 | |
【莖】 | |
常綠大喬木,樹高可達30公尺,主幹通直,樹冠修長,樹皮有深裂,銀灰色。小枝被淡赤色絨毛,皮孔顯著。 | |
![]() 銀樺樹皮深裂 ![]() 銀樺老樹樹皮 | |
【葉】 | |
互生,二回或三回羽狀裂葉(亦有視為複葉者),長15~20公分,寬12~18公分,裂片7~10對,長橢圓狀線形至倒卵形,長0.5~5㎝,寬0.2~1㎝,裂片披針形或少數線形,長2.5~5公分,邊緣反捲,表面光滑無毛或散生倒狀性毛茸,葉脈明顯,背面有銀白色絲狀毛茸。 | |
![]() 銀樺葉 ![]() 銀樺葉1 ![]() 銀樺葉2 ![]() 銀樺嫩枝有紅褐色毛 ![]() 銀樺2~3回羽狀裂葉 ![]() 銀樺葉-正 ![]() 銀樺葉-正1 ![]() 銀樺葉-背 ![]() 銀樺葉-背1 ![]() 銀樺葉 |
位置:【圖書館後方草坪】
【樹名】 | 鳳凰木 |
【學名】 | Delonix regia (Boj.) Rafinisque |
【科名】 | 蘇木科(Caesalpiniaceae)鳳凰木屬(Delonix) |
【別稱】 | 金鳳花、火樹、洋楹 |
【分布】 | 原產非洲馬達加斯加島、南洋群島。在台灣為常見的行道樹。台灣全島低海拔栽培,南部山野歸化。 |
【校園中位置】 |
【森林科館後方】
【園藝科館旁】
【圖書館前】
|
【樹形】 | |
![]() 鳳凰木樹冠 ![]() 鳳凰木 |
|
【莖】 | |
落葉大喬木,高約8~25公尺,樹冠傘狀,灰褐色,成株鳳凰木幹基部會出現板根。 | |
![]() 鳳凰木樹皮灰褐色 ![]() 鳳凰木幹基之板根 | |
【葉】 | |
葉互生,二回羽狀複葉,羽片9~25對,每一羽片有小葉10~40對;小葉橢圓形至長橢圓形,長0.5-1公分,寬0.2~0.5公分,小葉小,兩面微被毛或光滑無毛,稍歪斜,先端圓形,小葉可達二千枚以上。 | |
![]() 二回羽狀複葉 ![]() 葉互生 | |
【花】 | |
總狀花序,頂生。萼片5,基部合生。花瓣5,離生,約略等長,具長柄。雄蕊10枚,紅色。花冠鮮紅色,帶有黃色花斑,盛開時滿樹紅豔悅目,夏季5-7月間開花。 | |
![]() 花冠鮮紅色 ![]() 總狀花序 ![]() 鳳凰木花 ![]() 鳳凰木花 ![]() 花序頂生 ![]() 花具長柄 ![]() 花 ![]() 花冠鮮紅色 ![]() 花 | |
【果實】 | |
莢果線狀長橢圓形,長25~50公分,寬3~5公分,熟時褐色,扁平,革質,由縫線縱裂成二瓣,未開裂像刀鞘。種子有斑紋,長橢圓形,有毒,不可誤食。 | |
![]() 鳳凰木莢果 |
位置:【森林科館後方】
【樹名】 | 樟樹 |
【學名】 | Cinnamomum camphora (L.) Presl |
【科名】 | 樟科(Lauraceae)樟屬(Cinnamomum) |
【別稱】 | 樟、芳樟、油樟、鳥樟、栳樟、本樟 |
【分布】 | 在台灣被普遍栽植為行道樹及庭園樹。 |
【校園中位置】 |
【司令台旁】
【圖書館前草坪、森林科館後方】
【食品科館旁】
【神農樓前草皮、大門口圍欄旁】
【宿舍前】
|
【校園中照片】 | |
![]() 第一區-大門口圍欄旁 ![]() 第一區-神農樓前草皮 ![]() 第二區-司令台旁 ![]() 第三區-圖書館前草坪 ![]() 第三區-森林科館後方 ![]() 第五區-食品科館旁 | |
【樹形】 | |
![]() 樟樹樹型 ![]() 樟樹樹型1 ![]() 常綠喬木 |
|
【莖】 | |
半落葉大喬木,枝幹高大,可達20公尺以上,全株各部位均有芳香氣味,樹幹常縱向深溝裂。 | |
![]() 樟樹樹皮 ![]() 樟樹莖木質化緩慢 ![]() 樟樹老樹樹皮 ![]() 樟樹老樹樹皮1 ![]() 樟樹樹皮縱向深溝裂 ![]() 樹皮縱向深溝裂 | |
【葉】 | |
葉互生,革質,闊卵圓形或橢圓形,先端尖銳,葉脈為三出脈,脈腋具有凸腺,搓揉有樟腦的辛香味。樟樹的葉子表面深綠色,背面粉白色,角質層相當發達,因此不但具有光澤,更具有耐熱和耐寒的能力。 | |
![]() 樟樹葉 ![]() 樟樹葉背 ![]() 樟樹葉1 ![]() 樟樹葉背 ![]() 樟樹嫩葉 ![]() 樟樹嫩葉1 | |
【花】 | |
花序圓錐狀,黃綠色,花朵甚小但花數眾多,花被片6枚,雄蕊12枚,排成四輪,其中3枚位於最內側為不孕性,花藥瓣裂。每年2-4月開花。 | |
![]() 樟樹花 ![]() 樟樹圓錐花序頂生 ![]() 樟樹圓錐花序 ![]() 樟樹花 ![]() 樟樹花1 | |
【果實】 | |
核果球形,成熟時紫黑色,有宿存杯狀花被筒,徑約0.8公分。 | |
![]() 核果球形 ![]() 杯狀花被筒宿存 |
位置:【圖書館前草坪、森林科館後方】
【樹名】 | 潺槁樹 |
【學名】 | Litsea glutinosa (Lour.) C. B. ROB. |
【科名】 | 樟科(Lauraceae)木薑子屬(Litsea) |
【別稱】 | 膠樟、潺槁木薑子、油槁樹、潺果樹、青膠木、香膠木。 |
【分布】 | 金門、印度、越南、菲律賓,華南之福建、廣東、廣西、雲南、海南島、香港等地;在國內僅金門地區有原生樹種,臺、澎地區原均不產,臺灣省林業試驗所在1986年間曾引種於臺灣南部地區及澎湖,適應及生長良好。 |
【校園中位置】 |
【森林科標本園】
|
【校園中照片】 | |
![]() 潺槁樹樹型 | |
【葉】 | |
互生,革質或紙質,倒卵形、倒卵狀矩圓形或橢圓狀披針形,長6.5~10~20公分,寬5cm,先端鈍或圓,基部楔形、鈍或圓形,上面無毛或僅中脈略有柔毛,下面綠色,有柔毛或近無毛,側脈8~12對;葉柄長1~2.6cm。 | |
![]() 潺槁樹之葉 ![]() 潺槁樹之葉 ![]() 潺槁樹葉 ![]() 潺槁樹葉背 ![]() 潺槁樹葉1 ![]() 潺槁樹葉 ![]() 潺槁樹葉2 | |
【花】 | |
花單性,雌雄異株;繖形花序腋生,單生或成覆繖形花序;總花梗長2~4cm或更長;花梗密被黃色絨毛;花被不全或缺;能育雄蕊9或更多,花藥4室,內向瓣裂,花期5~6月。 | |
![]() 雄花-花苞 ![]() 雄花-繖形花序腋生 ![]() 雄花-雄蕊多數 |
位置:【森林科標本園】
【樹名】 | 蓮霧 |
【學名】 | Syzygium samarangense Merr. et Perry |
【科名】 | 桃金孃科(Myrtaceae)赤楠屬(Syzygium) |
【別稱】 | 爪哇蒲桃、大蒲桃、洋蒲桃、金山蒲桃。 |
【分布】 | 原產於馬來半島,在馬來西亞、印尼和菲律賓等地普遍栽培,後來以爪哇島栽培較多。十七世紀時,由荷蘭人引進台灣。 |
【校園中位置】 |
【圖書館前草坪】
【園藝科果樹區】
|
【校園中照片】 | |
![]() 第三區-圖書館前草坪 | |
【葉】 | |
葉橢圓形,單葉對生,近無柄,全緣,長約12~25公分,寬5~10公分,柄微紅,先端具短突尖,基部近圓形,厚紙質,下表皮具腺點,無托葉。 | |
![]() 葉柄微紅色 ![]() 葉背可見透明腺體 ![]() 蓮霧葉 | |
【花】 | |
花兩性,單花腋生,雄蕊多數,花托筒與子房連生,淡黃白色,花柱細長;萼淺盃形4裂,裂片扁圓形;花瓣呈倒卵形。 | |
![]() 雄蕊多數,花絲細長 ![]() 花腋生 | |
【果實】 | |
漿果倒圓錐形,頂端扁形,橫4.5~5.5cm。熟時紅色。 | |
![]() 漿果倒圓錐形 |
位置:【圖書館前草坪】
【樹名】 | 魯花樹 |
【學名】 | Scolopia oldhamii Hance |
【科名】 | 大風子科(Flacourtiaceae)魯花樹屬(Scolopia) |
【別稱】 | 有刺赤蘭、俄氏莿柊、有刺赤蘭、臺灣刺(木冬)。 |
【分布】 | 產臺灣全島平地山麓,分布台灣各地、中國華南、菲律賓及琉球。常見於海岸至低海拔地區。 |
【校園中位置】 |
【森林科標本園】
|
【校園中照片】 | |
![]() 第三區-森林科標本園 | |
【莖】 | |
常綠小喬木,樹皮平滑,全株著生銳刺,尤以嫩枝上者為顯著。 | |
![]() 魯花樹莖上具刺 ![]() 魯花樹營養枝有刺 ![]() 魯花樹莖 | |
【葉】 | |
葉具短柄,互生,革質,卵形、長橢圓形或闊卵形,先端鈍或圓形,基部銳形,疏鈍鋸齒緣或全緣光滑,側脈4~5對,長3~10公分,寬2~4公分,主側脈表裏均凸起。 | |
![]() 魯花樹之葉 ![]() 魯花樹的葉互生,革質。 ![]() 魯花樹葉 ![]() 魯花樹葉 ![]() 魯花樹葉 | |
【花】 | |
總狀花序頂生;花兩性,徑約0.6公分;,花萼及花瓣各5~6,淡黃色;雄蕊多數,藥隔無毛。 | |
![]() 魯花樹-花 | |
【果實】 | |
漿果球形,徑約0.8公分,內藏種子4~5粒。 | |
![]() 魯花樹的果實。 ![]() 魯花樹果實 ![]() 魯花樹的果為漿果 ![]() 柱頭宿存 ![]() 魯花樹 果實 ![]() 果實 ![]() 魯花樹 果實 |
位置:【森林科標本園】
【樹名】 | 橢圓葉赤楠 |
【學名】 | Syzygium elliptifolium var. elliptifolium |
【科名】 | 桃金孃科(Myrtaceae)赤楠屬(Syzygium ) |
【別稱】 | 小葉赤楠(舊稱) |
【分布】 | 原產台灣、中國大陸華南、琉球至小笠原群島。普遍常見於台灣低海拔山區稜線、闊葉叢林內或森林邊緣。 |
【校園中位置】 |
【森林科標本區】
|
【葉】 | |
葉單生,對生,長橢圓形至倒卵形,先端鈍或銳尖,有時微凹頭,基部銳尖至漸狹,革質,全緣,中肋於表面凹下而於背面隆起,側脈多數,不明顯。 | |
![]() 葉對生 | |
【花】 | |
花多數,黃色或黃白色,較小,呈頂生聚繖或圓錐花序;花序長3~6公分,光滑無毛,苞片二枚,甚小;花萼筒鐘形,先端有裂片4枚,裂片甚小,齒狀,雄蕊多數,花絲細長,長0.4~0.5公分,光滑無毛,花柱細長,略與雄蕊等長。 | |
![]() 頂生聚繖或圓錐花序 ![]() 雄蕊長 ![]() 雄蕊長 ![]() 花序頂生 |
位置:【森林科標本區】
【樹名】 | 錫蘭橄欖 |
【學名】 | Elaeocarpus serratus L. |
【科名】 | 椴樹科 (Elaeocarpaceae)杜英屬(Elaeocarpus) |
【別稱】 | 鋸葉杜英、西洋橄欖、橄仔、青欖 |
【分布】 | 原產印度、斯里蘭卡,台灣栽植極為普遍。 |
【校園中位置】 |
【森林科標本區】
【園藝科果樹區】
|
【莖】 | |
常綠大喬木,高可達15公尺,樹冠為不規則扁圓形或圓筒形。 | |
![]() 皮孔明顯 | |
【葉】 | |
葉,互生,具長柄,兩端膨大、紅色,革質,橢圓形,基部尖銳,頂端鈍,邊緣鋸齒,具芒尖。 | |
![]() 秋冬時,樹冠之紅葉 ![]() 錫蘭橄欖葉 ![]() 葉 ![]() 葉柄兩端膨大、紅色 |
位置:【森林科標本區】
【樹名】 | 穗花棋盤腳 |
【學名】 | Barringtonia racemosa (L.) Blume ex DC. |
【科名】 | 棋盤腳科(Barringtoniaceae)棋盤腳樹屬(Barringtonia) |
【別稱】 | 水茄苳、水貢仔、細葉碁盤腳樹、細葉棋盤腳樹 |
【分布】 | 亞洲熱帶、非洲、澳大利亞及太平洋島嶼上、台灣北部宜蘭、基隆及金山一帶海岸地區及南部恆春半島的海邊地區,為常見的植物。 |
【校園中位置】 |
【森林科標本園】
【園藝科果樹區】
|
【樹形】 | |
![]() - |
|
【莖】 | |
常綠中喬木,高可達16公尺,樹幹短而粗,有時具有板根,具有多數的枝條;枝條斜上昇,有時會有下垂的情形,具有明顯的葉痕。 | |
![]() 穗花棋盤腳莖 | |
【葉】 | |
葉為單葉互生,有時叢生於枝條先端,長橢圓狀倒卵形或長卵形,長 22~35 公分,寬 7~11 公分,先端短銳尖,基部鈍或較狹,革質,鈍鋸齒或波狀緣,中肋於表面凹下而於背面顯著突起,表裏兩面皆光滑無毛;葉柄短,長 0.5~1 公分,粗壯而略膨大,光滑無毛。 | |
![]() 穗花棋盤腳葉面 ![]() 穗花棋盤腳葉 ![]() 穗花棋盤腳葉柄 ![]() 穗花棋盤腳葉面葉背 | |
【果實】 | |
果實為長橢圓形,略呈四稜形,長 5~7 公分,寬 3~4 公分,外果皮淡紫色,中果皮具纖維質;種子一枚,2.2~4 公分,外被一層褐色薄膜,種仁乳白色,卵形或卵圓形。 | |
![]() 穗花棋盤腳果實 ![]() 穗花棋盤腳果實 |
位置:【森林科標本園】
【樹名】 | 藍花楹 |
【學名】 | Jacaranda acutifolia Humb. |
【科名】 | 紫葳科(Bignoniaceae)藍花楹屬(Jacaranda) |
【別稱】 | 巴西紫葳、非洲紫葳、西紫葳、金鳳花、紫雲木 |
【分布】 | 原產美洲熱帶,臺灣引進栽培。 |
【校園中位置】 |
【森林科館旁】
|
【樹形】 | |
![]() 藍花楹植株 ![]() 藍花楹樹型 ![]() 藍花楹樹型1 ![]() 藍花楹樹型 |
|
【葉】 | |
葉對生,二回羽狀複葉,小葉先端有芒尖,小葉長橢圓形,細小。 | |
![]() 十字對生 ![]() 二回羽狀複葉 ![]() 小葉 ![]() 藍花楹小葉先端有芒尖 | |
【花】 | |
總狀花序,花藍色鐘形,花二唇狀,內有四個雄蕊,兩長兩短,及一頂端絲狀裂的假雄蕊。花期在夏季。 | |
![]() 花藍紫色 | |
【果實】 | |
扁平果實,直徑約5公分,長出來時是青綠的,成熟後會變成褐色,開裂一半。種子圍有一層薄膜。 | |
![]() 種子 ![]() 藍花楹果實 |
位置:【森林科館旁】
【樹名】 | 雞冠刺桐 |
【學名】 | Erythrina crista-galli L. |
【科名】 | 蝶形花科(Fabaceae)刺桐屬(Erythrina) |
【別稱】 | 海紅豆、冠刺桐、象牙紅、雞公花。 |
【分布】 | 原產南美巴西。1930年後引進台灣。廣泛栽植於全台灣。 |
【校園中位置】 |
【森林科館後方苗圃】
|
【校園中照片】 | |
![]() 第三區-森林科館後方苗圃 | |
【樹形】 | |
![]() 雞冠刺桐樹型 |
|
【莖】 | |
常綠小喬木。生長的高度約3~10公尺,具有多數分枝,小枝條或有針刺或無針刺,老就會脫落,樹皮有不規則深裂痕。 | |
![]() 雞冠刺桐樹皮 | |
【葉】 | |
葉為三出複葉,葉柄長4~10公分,長7~16公分,散生或無針刺;小葉卵形或長橢圓形,長4.5~17公分,寬3~10公分,先端漸尖,基部鈍或漸狹,表面為有光澤綠色,背面暗粉白色,小葉基部有一對腺體、突出。 | |
![]() 雞冠刺桐葉有腺體 ![]() 有的葉背有倒鉤刺 ![]() 三出複葉 ![]() 雞冠刺桐葉 | |
【花】 | |
花朱紅色,呈直立或水平之總狀花序。花序頂生於有葉的枝條上,單生,直立,最下位花序通常為腋生;花萼上有一凋萎的先端,二唇裂或否;旗瓣最後呈反捲狀,闊倒卵形,翼瓣及龍骨瓣淡綠色,先端呈紅色。 | |
![]() 雞冠刺桐之花 ![]() 總狀花序 ![]() 花序頂生 ![]() 旗瓣最後呈反捲狀 ![]() 花朱紅色 | |
【果實】 | |
莢果長約10~30公分,種子3~6枚。 | |
![]() 種子 ![]() 莢果圓柱型 |
位置:【森林科館後方苗圃】
【樹名】 | 鵝掌藤 |
【學名】 | Schefflera arboricola (Hayata) Kanehira |
【科名】 | 五加科(Araliaceae)鴨腳木屬(Schefflera ) |
【別稱】 | 狗腳蹄、鵝掌蘗、九筆榕、狗腳榕、江某松 |
【分布】 | 熱帶、亞熱帶地區、海南島、兩廣、台灣全島平地山野至海拔 1,800公尺之岩壁及樹上。 |
【校園中位置】 |
【圖書館旁】
【農經科館前】
【員生社前】
|
【校園中照片】 | |
![]() 第四區-畜保大道 ![]() 第五區-農經科館前 | |
【樹形】 | |
![]() 鵝掌藤樹型 |
|
【莖】 | |
常綠著生攀緣灌木。生有褐色皮孔,枝條叢生。 | |
![]() 鵝掌藤莖具大髓心 ![]() 半包莖 | |
【葉】 | |
葉互生,掌狀複葉;小葉倒卵狀長橢圓形,6-12枚,長8-15公分,寬4-7公分,有光澤,全緣,葉革質;總葉柄橢圓形,長10-15公分,小葉與葉柄之間具有關節。 | |
![]() 鵝掌藤葉 ![]() 鵝掌藤葉2 ![]() 鵝掌藤葉1 | |
【果實】 | |
果球形,熟時黃紅色,外有縱溝 5-6條,內含種子 5-7粒。 | |
![]() 鵝掌藤果實 ![]() 鵝掌藤果實1 ![]() 鵝掌藤果實2 |
位置:【圖書館旁】
【樹名】 | 繖楊 |
【學名】 | Thespesia populnea (L.) Solander ex Corr. |
【科名】 | 錦葵科(Malvaceae)繖楊屬(Thespesia) |
【別稱】 | 恆春黃槿、桐棉、截萼黃槿。 |
【分布】 | 產臺灣恆春半島之海岸林內,為組成該地區海岸林之重要樹種,分布熱帶海濱地區。 |
【校園中位置】 |
【森林科標本園】
|
【莖】 | |
常綠中喬木,樹皮富纖維質。莖高5~12公尺,外表灰白,有斑點。 | |
![]() 繖楊莖 | |
【葉】 | |
互生,葉具長柄,革質,富光澤,葉三角狀卵形,葉基心形,脈掌狀,全緣,長9~18㎝,寬7~12㎝。 | |
![]() 繖楊葉 ![]() 繖楊葉1 ![]() 繖楊葉2 ![]() 繖楊葉3 ![]() 繖楊葉4 |
位置:【森林科標本園】
【樹名】 | 瓊崖海棠 |
【學名】 | Calophyllum inophyllum L. |
【科名】 | 藤黃科(Guttiferae)胡桐屬(Calophyllum) |
【別稱】 | 紅厚殼、胡桐、君子樹、海棠果。 |
【分布】 | 海南島、琉球、恆春沿海。分布印度半島,東南亞,澳洲與太平洋諸島。 |
【校園中位置】 |
【森林科標本園】
|
【校園中照片】 | |
![]() 第三區-森林科標本園 | |
【莖】 | |
常綠大喬木;樹皮厚,有塊狀深裂、灰色。樹冠呈波狀圓形。樹株高8~15公尺。 | |
![]() 瓊崖海棠樹皮 | |
【葉】 | |
葉對生,革質,橢圓形或倒橢圓形,長10~18㎝,圓頭,略為凹形;中肋大,裡面凸起,側脈甚多,與中肋殆成直角,密而平行;葉柄剛強。 | |
![]() 瓊崖海棠葉2 ![]() 瓊崖海棠葉3 ![]() 瓊崖海棠葉4 ![]() 瓊崖海棠葉脈平行、細緻 | |
【花】 | |
花腋生,圓錐花序,長10~15㎝,白色,4瓣,芳香;雄蕊多強。 | |
![]() 圓錐花序 ![]() 花序腋生 ![]() 花白色 ![]() 花下垂 ![]() 瓊崖海棠花 ![]() 雄蕊橘黃色 ![]() 雄蕊多強 |
位置:【森林科標本園】
【樹名】 | 蘭嶼肉桂 |
【學名】 | Cinnamomum kotoense Kaneh & Sasaki |
【科名】 | 樟科(Lauraceae)樟屬(Cinnamomum) |
【別稱】 | 紅頭嶼肉桂、大葉肉桂、台灣肉桂。 |
【分布】 | 僅原產於蘭嶼,在天池附近可見其少量族群,多生於原始林下。現被栽植為觀賞、綠化樹木。 |
【校園中位置】 |
【森林科標本區】
|
【葉】 | |
葉對生或近似對生,卵形或卵狀橢圓形,長9~15公分,寬5~7公分,先端銳尖,基部鈍,厚革質,全緣但略反捲,葉基離基三出脈明顯,葉脈甚顯著,葉色濃綠油亮有光澤,葉柄光滑無毛。 | |
![]() 離三出脈明顯 | |
【花】 | |
聚繖花序頂生;花序長2.5~4公分,光滑無毛,花被筒剛長出來時略有毛茸,但成長後逐漸光滑;花被片6枚,卵形;完全雄蕊9枚,第三輪花絲有腺體一對。 | |
![]() 聚繖花序頂生 | |
【果實】 | |
核果橢圓形,長約14mm,基部有殘存花被片襯托,果托杯狀,短圓齒緣。 | |
![]() 核果 ![]() 基部有殘存花被片襯托 |
位置:【森林科標本區】
【樹名】 | 蘭嶼柿 |
【學名】 | Diospyros kotoensis Yamazaki |
【科名】 | 柿樹科(Ebenaceae)柿樹屬(Diospyros) |
【別稱】 | |
【分布】 | 台灣蘭嶼,生長蘭嶼山區 200~400 公尺闊葉森林中。 |
【校園中位置】 |
【森林科標本園】
|
【莖】 | |
常綠小喬木,莖及枝條多為光滑無毛,具有多數分枝,小枝直立或斜上昇。全株平滑。 | |
![]() 蘭嶼柿樹皮灰黑色 | |
【葉】 | |
葉橢圓形至長橢圓形,長4~6.5公分,寬1.5~3公分,先端鈍,基部楔形,紙質或厚紙質,全緣,表面呈有光澤綠色,背面淡綠色,側脈 6~8條,較不明顯,細脈細成網狀,多不明顯;葉柄長 0.3~0.4公分,有溝紋。葉面常反捲。 | |
![]() 蘭嶼柿葉 ![]() 蘭嶼柿葉1 ![]() 蘭嶼柿葉3 ![]() 蘭嶼柿葉2 ![]() 蘭嶼柿葉4 ![]() 葉橢圓形至長橢圓形 | |
【果實】 | |
果實為球形漿果,長約1.5公分,徑1.2~1.5公分,光滑無毛,黑熟,宿存萼片卵形;種子暗褐色,扁球形,長0.8~0.9公分,寬約0.4公分。 | |
![]() 果為漿果 ![]() 漿果球形 |
位置:【森林科標本園】
【樹名】 | 蘭嶼海桐 |
【學名】 | Pittosporum moluccanum Miq. |
【科名】 | 海桐科(Pittosporaceae)海桐屬(Pittosporum) |
【別稱】 | 馬來海桐 |
【分布】 | 產恆春半島及蘭嶼、綠島低海拔次生林中,分布馬來西亞。 |
【校園中位置】 |
【森林科館前】
|
【校園中照片】 | |
![]() 第三區-森林科館前 | |
【葉】 | |
互生,叢生枝端,長橢圓形至倒卵形,先端圓鈍,基部楔形,長8~12公分,寬2.5~5.5公分,側脈約6對,葉革質,葉柄長0.5~1.5cm。 | |
![]() 蘭嶼海桐葉 ![]() 蘭嶼海桐葉長橢圓形或倒卵形 ![]() 蘭嶼海桐葉叢生 ![]() 蘭嶼海桐葉背 | |
【花】 | |
圓錐花序頂生,多花,花序可達10餘公分,白色;萼片5,花瓣5,覆瓦狀排列,狹倒披針形。 | |
![]() 蘭嶼海桐花 ![]() 蘭嶼海桐花1 ![]() 圓錐花序頂生 | |
【果實】 | |
蒴果近球形,徑約2~2.5公分,二片開裂。種子橢圓形,歪形,長約0.7公分,熟時紅色,有黏液。是臺灣地區所產海桐屬的植物中果實屬於最大的。 | |
![]() 蘭嶼海桐乾熟之果實 ![]() 果為蒴果 ![]() 未開裂果實 ![]() 未開裂果實-1 |
位置:【森林科館前】
【樹名】 | 蠟燭木 |
【學名】 | Parmentiera cereifera Seem. |
【科名】 | 紫葳科(Bignoniaceae)蠟燭木屬(Parmentiera) |
【別稱】 | |
【分布】 | 原產中美洲,普遍栽培於台灣各地。 |
【校園中位置】 |
【森林科標本園】
|
【莖】 | |
蠟燭木之枝條很整齊的排列成十字對生狀,每一節上生有兩枝幹,細枝的節處有針刺,且相對排列。這是蠟燭木極為重大的特色。 | |
![]() 蠟燭木莖 | |
【葉】 | |
葉叢生,三出複葉,總柄上有翼,小葉呈長橢圓形或卵狀橢圓形。 | |
![]() 蠟燭木葉 ![]() 蠟燭木葉1 ![]() 蠟燭木葉2 | |
【花】 | |
四季均能開花,幹生或老枝生,花冠筒狀,先端 5 裂,皺曲,乳白色,略帶淺綠。 | |
![]() 蠟燭木花 ![]() 蠟燭木花1 ![]() 花3 |
位置:【森林科標本園】
【樹名】 | 鐵冬青 |
【學名】 | Ilex rotunda Thunb. |
【科名】 | 冬青科(Aquifoliaceae)冬青屬(Ilex) |
【別稱】 | 細果冬青、救必應、白沉香、白銀香、馬口樹。 |
【分布】 | 產臺灣全島低海拔闊葉樹林中,分布大陸兩廣、福建。 |
【校園中位置】 |
【森林科標本園】
|
【莖】 | |
常綠大喬木,高可達20m,樹皮灰色至灰黑色;枝平滑。 | |
![]() 鐵冬青樹皮灰褐色 | |
【葉】 | |
單葉互生,薄革質或紙質,葉倒卵形或披針狀廣橢圓形,長5.5~7.7公分,寬2.5~3.6公分,先端銳形,基部銳形,全緣。 | |
![]() 鐵冬青葉 ![]() 鐵冬青葉1 ![]() 鐵冬青葉互生 ![]() 鐵冬青葉 ![]() 鐵冬青-葉 ![]() 小枝紫紅色 | |
【花】 | |
繖形花序,腋生,花小,單性,雌雄異株,雄花具退化雌蕊,雌花具退化雄蕊,萼片及花瓣均4或5。黃白色,芳香,花期3-4月。 | |
![]() 鐵冬青雄花 ![]() 鐵冬青花黃白色 ![]() 鐵冬青雄花1 ![]() 鐵冬青雌花 ![]() 鐵冬青雌花 ![]() 鐵冬青雄花 | |
【果實】 | |
漿果狀核果,花後果由黃轉鮮紅色,橢圓形,有光亮。內有種子1-2顆。果成熟期11月。 | |
![]() 果熟時紅色 ![]() 果為核果 ![]() 鐵冬青-果 ![]() 鐵冬青-果 |
位置:【森林科標本園】
【樹名】 | 欖仁樹 |
【學名】 | Terminalia catappa Linn. |
【科名】 | 使君子科(Combretaceae)欖仁屬(Terminalia) |
【別稱】 | 山枇杷樹、古巴梯斯樹、欖仁、雨傘樹、大葉欖仁樹、島朴。 |
【分布】 | 馬來西亞、恆春半島、蘭嶼、小琉球、綠島及澎湖,各地庭園亦多栽培。 |
【校園中位置】 |
【森林科館周邊】
|
【樹形】 | |
![]() 欖仁樹樹型 ![]() 欖仁樹樹型1 ![]() 欖仁樹側枝輪生 ![]() 欖仁樹樹型2 |
|
【莖】 | |
落葉大喬木,株高15~25公尺,側枝水平輪生,形成平頂傘狀樹冠,老樹根生有顯著之板根。 | |
![]() 欖仁樹幹基有板根 | |
【葉】 | |
葉片大,叢生枝端,葉柄短,倒卵形,先端圓形,長20~25公分,基部常有一對蜜腺;春季新芽翠綠。秋冬季落葉前,轉變為黃色或紫紅色,極為美麗。 | |
![]() 欖仁樹老葉紅 ![]() 欖仁樹葉 ![]() 欖仁樹葉 ![]() 欖仁樹葉1 ![]() 欖仁樹葉2 ![]() 欖仁樹葉3 ![]() 欖仁樹葉4 ![]() 欖仁樹葉背 | |
【花】 | |
穗狀花序,腋生,雄花居頂,雌花在下。花萼五片(四片較少見)、十枚雄蕊和一枚雌蕊。 | |
![]() 雄花為腋生 ![]() 雄花為穗狀花序 ![]() 雄花居頂 ![]() 欖仁樹雄花花苞 ![]() 雄花花序腋生 ![]() 欖仁樹雄花 ![]() 雌花單生葉腋 |
位置:【森林科館周邊】
【樹名】 | 豔紫荊 |
【學名】 | Bauhinia × blakeana Dunn. |
【科名】 | 蘇木科(Caesalpiniaceae)羊蹄甲屬(Bauhinia) |
【別稱】 | 洋紫荊、紅花羊蹄甲、香港櫻花。 |
【分布】 | 原產香港,臺灣於1967~1971年引進栽培。 |
【校園中位置】 |
【圖書館前草坪、停車場】
【幼保科館後方】
|
【校園中照片】 | |
![]() 第三區 豔紫荊開花之樹姿。 | |
【莖】 | |
常綠喬木,枝被細毛。枝條略下垂,幼枝被細毛,樹皮灰白。 | |
![]() 豔紫荊樹皮 ![]() 樹皮多皮孔 | |
【葉】 | |
單葉互生,大而厚,葉脈明顯,粉綠色,闊心形葉裂較深,葉較大,通常寬大於長,徑8~17 cm,脈9~11,兩面無毛,先端二裂1/4至1/3;裂片有時向中肋彎折,先端圓形。 | |
![]() 艷紫荊的葉寬大於長。 ![]() 豔紫荊葉互生。 ![]() 豔紫荊葉1 ![]() 豔紫荊葉2 ![]() 豔紫荊葉背 ![]() 葉基及掌狀脈 | |
【花】 | |
總狀花序頂生或腋生,花萼管狀,單側開裂成佛燄苞狀。花瓣5片,較寬,豔紫紅色,上花瓣有深紫色的脈紋,其餘四片脈紋較淺帶白色條紋,花瓣倒披針,反捲較狹長,有孕性雄蕊5(7)枚。花期:冬半年(10月至3月前後)。開花時葉子茂盛。 | |
![]() 艷紫荊的花大而艷紫,有藥雄蕊五枚。 ![]() 豔紫荊花 ![]() 豔紫荊花1 ![]() 豔紫荊花2 ![]() 豔紫荊花序 ![]() 豔紫荊花3 ![]() 豔紫荊花4 ![]() 豔紫荊花5 |
位置:【圖書館前草坪、停車場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