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樹名】 | 椬梧 |
【學名】 | Elaeagnus oldhamii Maxim. |
【科名】 | 胡頹子科(Elaeagnaceae)胡頹子屬(Elaeagnus) |
【別稱】 | 柿糊、蒲頹、福建胡頹子、俄氏胡頹子、鍋底刺 |
【分布】 | 台灣多生長於海拔 0~2,000 公尺處,叢林或平野。 |
【校園中位置】 |
【園藝科果樹區】
|
【樹形】 | |
![]() - |
|
【葉】 | |
葉倒卵形,先端圓而掠凹,基部鈍或略銳,革質,全緣,略呈波狀緣,表面有綠色鱗痂,背面有銀白色鱗屑混雜著褐色斑點。 | |
![]() 葉1 ![]() 葉2 | |
【花】 | |
腋生短總狀花序狀,花銀白至淡黃色。花期冬季。 | |
![]() 花 ![]() 花 | |
【果實】 | |
果實球形或近似圓形;熟時橙紅色帶銀白斑點;種子紡錘形。 | |
![]() 果 |
位置:【園藝科果樹區】
【樹名】 | 茘枝 |
【學名】 | Litchi chinensis Sonn. |
【科名】 | 無患子科(Sapindaceae)茘枝屬(Litchi ) |
【別稱】 | 離枝、丹茘、 紅茘、大山茘、勒茘 |
【分布】 | 原產中國華南,現台灣全島平地及山區均有種植。 |
【校園中位置】 |
【園藝科果樹區】
|
【葉】 | |
互生,一回偶數羽狀複葉,連葉柄長10~25公分;小葉2~4對,對生,或近對生,革質,具小葉柄,葉片披針形或矩圓狀披針形,長6~15公分,寬2~4公分,先端漸尖,基部偏斜,全緣,小葉有尾尖,葉面深綠色,有光澤,葉背粉白。 | |
![]() 茘枝葉 ![]() 茘枝小葉具尾尖 ![]() 茘枝葉2 ![]() 茘枝葉背 ![]() 茘枝一回偶數羽狀複葉-正 ![]() 茘枝一回偶數羽狀複葉-背 | |
【花】 | |
圓錐花序,頂生,花單性,不具花瓣,子房2~3室,呈2~3裂,常僅一室發育成熟,表面密覆小瘤狀體和硬毛。花期2~3月。 | |
![]() 圓錐花序 ![]() 花 ![]() 花1 ![]() 花2 ![]() 圓錐花序頂生 ![]() 花序頂生 |
位置:【園藝科果樹區】
【樹名】 | 小葉欖仁 |
【學名】 | Terminalia muellerii Benth. |
【科名】 | 使君子科(Combretaceae)欖仁屬(Terminalia) |
【別稱】 | 細葉欖仁、非洲欖仁、雨傘樹。 |
【分布】 | 原產東非、馬達加斯加 |
【校園中位置】 |
【農經科館後方】
【森林科館兩側】
【畜保科館前】
【中農小鋪旁】
|
【校園中照片】 | |
![]() 第三區-森林科館兩側 ![]() 第三區-森林科館兩側 | |
【樹形】 | |
![]() 小葉欖仁樹型 ![]() 小葉欖仁冬季枯枝 |
|
【莖】 | |
落葉喬木,樹高5~10公尺。株高多2-3層樓高,幹極直挺,細長,枝條特色輪生主幹,水平開展,層層分明有序向四開展,酷似經過人工修剪整型,極為優雅美觀。幹直挺、細長;側枝輪生;平展,樹型整齊細緻。外型像雨傘疊在一起。 | |
![]() 小葉欖仁樹皮 | |
【葉】 | |
葉片單葉叢生於小枝先端,小提琴狀倒卵形,先端圓,長約5公分,全緣。葉片細密且單薄,幾片小葉簇生在枝端,葉朝上舉。冬季落葉,枝條細密。葉腋有腺窩。 | |
![]() 小葉欖仁葉 ![]() 小葉欖仁葉1 ![]() 小葉欖仁葉2 ![]() 小葉欖仁葉3 ![]() 小葉欖仁葉4 ![]() 小葉欖仁葉背 ![]() 小葉欖仁葉背1 ![]() 小葉欖仁葉背2 ![]() 小葉欖仁葉背3 ![]() 小葉欖仁葉脈腋具腺窩 ![]() 冬季落葉 ![]() 葉脈腋具蟲蠳腺窩 | |
【花】 | |
花穗狀花序,腋生,花白色,花小而不顯著,多數。 | |
![]() 穗狀花序 ![]() 花多數 ![]() 花白色 ![]() 花小不顯著 ![]() 花序腋生 ![]() 花 | |
【果實】 | |
核果,長約1.5公分,類似橄欖,果肉甚薄,黑褐色。植物體耐鹽分,種子可依靠海漂及蝙蝠傳播。 | |
![]() 果為核果 ![]() 核果 ![]() 枝條與核果 ![]() 核果類似橄欖 ![]() 小葉欖仁果實 |
位置:【畜保科館前】
【樹名】 | 山刺番荔枝 |
【學名】 | Annona muricata Linn. |
【科名】 | 番荔枝科(Annonaceae)番荔枝屬(Annona) |
【別稱】 | 巴西番荔枝、日本釋迦、山番荔、阿那那、刺番荔枝、刺果番荔枝、紅毛榴蓮、羅李亮果 |
【分布】 | 原產西印度群島,熱帶美洲。台灣於 1917 年由菲律賓引進栽培。台灣中、南部零星栽培。 |
【校園中位置】 |
【園藝科果樹區】
【園藝科果樹區】
|
【葉】 | |
葉長橢圓形卵狀長橢圓形,先端銳尖,基部鈍或圓,全緣,革質,表面暗綠色,背面顏色較淡,油亮光滑;葉柄上有淺溝紋。 | |
![]() 葉1 ![]() 葉2 | |
【花】 | |
花單生,有時亦有 2 枚合生於枝條上,腋生,開放時徑可達 3.5 公分,具有花梗;花瓣厚肉質,有異味,表面黃褐色,內面橙黃色,四季可開花。 | |
![]() 花1 ![]() 花2 | |
【果實】 | |
果實卵圓形或扁球形,果皮具多數刺棘狀尖突,熟時黃綠色,可食用。 | |
![]() 果1 ![]() 果2 |
位置:【園藝科果樹區】
【樹名】 | 山刺番荔枝 |
【學名】 | Annona muricata Linn. |
【科名】 | 番荔枝科(Annonaceae)番荔枝屬(Annona) |
【別稱】 | 巴西番荔枝、日本釋迦、山番荔、阿那那、刺番荔枝、刺果番荔枝、紅毛榴蓮、羅李亮果 |
【分布】 | 原產西印度群島,熱帶美洲。台灣於 1917 年由菲律賓引進栽培。台灣中、南部零星栽培。 |
【校園中位置】 |
【園藝科果樹區】
【園藝科果樹區】
|
【葉】 | |
葉長橢圓形卵狀長橢圓形,先端銳尖,基部鈍或圓,全緣,革質,表面暗綠色,背面顏色較淡,油亮光滑;葉柄上有淺溝紋。 | |
![]() 葉1 ![]() 葉2 | |
【花】 | |
花單生,有時亦有 2 枚合生於枝條上,腋生,開放時徑可達 3.5 公分,具有花梗;花瓣厚肉質,有異味,表面黃褐色,內面橙黃色,四季可開花。 | |
![]() 花1 ![]() 花2 | |
【果實】 | |
果實卵圓形或扁球形,果皮具多數刺棘狀尖突,熟時黃綠色,可食用。 | |
![]() 果1 ![]() 果2 |
位置:【園藝科果樹區】
【樹名】 | 可可樹 |
【學名】 | Theobroma cacao Linn. |
【科名】 | 梧桐科(Sterculiaceae)可可樹屬(Theobroma) |
【別稱】 | 可可、可可亞、巧克力堅果樹 |
【分布】 | 原產南美洲,台灣自 1901~1910 年間便已引進栽植。 |
【校園中位置】 |
【園藝科果樹區】
|
【校園中照片】 | |
![]() 園藝科果樹區 | |
【葉】 | |
葉為單葉互生,長橢圓形至倒卵形,全緣而略為波狀形,紙質或近似革質;幼葉為紅褐色,葉背有淡褐色毛茸。 | |
![]() 葉 ![]() 葉 | |
【花】 | |
花多數,小,叢生於樹幹上,開放時徑約 1 公分,白色或稍帶粉紅色 | |
![]() 幹生花 | |
【果實】 | |
果實為長紡鎚狀卵形,先端漸尖,基部壓縮狀,紫色或帶黃色,有溝紋 10 條左右;每一果實內約含種子 30~40 枚,種子橢圓形,白色或紫紅色。 | |
![]() 幹生果 ![]() 果 |
位置:【園藝科果樹區】
【樹名】 | 台東火刺木 |
【學名】 | Pyracantha koidzumii (Hay.) Rehd |
【科名】 | 薔薇科(Rosaceae)火刺木屬(Pyracantha) |
【別稱】 | 臺灣火刺木、狀元紅(台灣)、救軍糧、赤果、水沙子、豆金娘、小紅子。 |
【分布】 | 特產臺灣東部低海拔河床地區。 |
【校園中位置】 |
【森林科館後方】
【園藝科果樹區】
|
【校園中照片】 | |
![]() 第三區-森林科館後方 ![]() 第三區-森林科館後方 | |
【莖】 | |
常綠灌木。高達3公尺。側枝短,先端成刺狀,嫩枝外被銹色短柔毛,老枝無毛。 | |
![]() 台東火刺木莖 ![]() 台東火刺木枝刺 ![]() 台東火刺木莖 | |
【葉】 | |
葉互生,在短枝上簇生,葉全緣。葉長橢圓狀橢圓形至長橢圓狀倒卵形,長2~3㎝,寬1~1.5㎝,截斷狀至稍凹頭,銳至楔基;葉柄長3~7㎜。 | |
![]() 台東火刺木葉 ![]() 台東火刺木葉緣鋸齒 ![]() 台東火刺木葉1 ![]() 台東火刺木葉2 ![]() 台東火刺木葉叢生 ![]() 台東火刺木葉3 ![]() 台東火刺木葉背 ![]() 台東火刺木葉背1 ![]() 葉叢生 | |
【花】 | |
繖房花序頂生,花梗細,被黃褐色毛;花瓣卵形,長4~5㎜,白色;子房5室。 | |
![]() 繖房花序頂生 ![]() 花白色 ![]() 柱頭五裂 ![]() 台東火刺木-花 ![]() 台東火刺木-花苞 ![]() 花瓣5枚 | |
【果實】 | |
果實漿果近球形,直徑約0.5cm,橘紅色或深紅色。果期 8-11 月。 | |
![]() 台東火刺木種子 ![]() 台東火刺木種子1 ![]() 青實 |
位置:【園藝科果樹區】
【樹名】 | 白飯樹 |
【學名】 | Flueggea virosa (Roxb. ex. Willd.) Voigt |
【科名】 | 大戟科(Euphorbiaceae)白飯樹屬(Flueggea) |
【別稱】 | 密花市蔥、密花葉底珠、白米、白子仔、羊古叉、市蔥、九芽仔、狗牙仔(台灣)、魚眼木、鵲飯樹、台灣瓜打子、白飯樹、刺蓖根、九儀子頭、雷公飯 |
【分布】 | 熱帶非洲、馬來西亞、印度、菲律賓、華南、台灣全島低-中海拔的乾燥次生林、河床及郊野路旁,中、南部尤其常見。 |
【校園中位置】 |
【園藝科苗圃旁】
【森林科館後方苗圃旁】
|
【校園中照片】 | |
![]() 第三區-森林科館後方 | |
【莖】 | |
落葉灌木,全株平滑無毛,枝近圓形,幼時略具稜。 | |
![]() 白飯樹老枝常宿存形成刺 | |
【葉】 | |
單葉互生;葉柄長0.3-0.6公分;葉片近,紙質,長橢圓狀倒卵形至橢圓形,長1-5公分,寬1-3.5公分,先端鈍圓而有極小的凸尖,基部楔形,邊緣全緣,上面綠色,下面蒼白色,中肋黃綠色。 | |
![]() 白飯樹葉2 ![]() 白飯樹葉 ![]() 白飯樹葉互生 ![]() 白飯樹葉1 ![]() 白飯樹葉背 ![]() 白飯樹葉背1 | |
【花】 | |
淡黃色小花,直徑0.2-0.25公分,成稠密腋生的花叢,花梗極短;萼圓形或矩圓形;無花瓣;雄蕊5個,突出;子房卵圓形,花柱3枚。初夏開花,雌雄異株,雄花常多數簇生,花被5片,雌蕊5枚;雌花較少,3-5朵簇生,花柱3枚。 | |
![]() 白飯樹花腋生 ![]() 白飯樹花小 | |
【果實】 | |
果實分成二型,其一較為細小,質地乾燥;其二較為肥大,多漿多汁,熟時白色。果肉質,球形,直徑約0.3公分,熟時白色,有種子3-6粒。 | |
![]() 白飯樹青實 ![]() 白飯樹果熟時白色 ![]() 白飯樹果 ![]() 白飯樹果1 |
位置:【園藝科苗圃旁】
【樹名】 | 血桐 |
【學名】 | Macaranga tanarius (L.) Muelll. - Arg. |
【科名】 | 大戟科(Euphorbiaceae) 血桐屬(Macaranga) |
【別稱】 | 大冇樹、橙桐、橙欄、面頭果、流血樹、鹿兒草、Bau(排灣) |
【分布】 | 中國大陸、菲律賓、琉球、澳洲、台灣全境及蘭嶼,濱海、平地至海拔 1000公尺以下的地方。 |
【校園中位置】 |
【生物機電科館後方】
【農經科】
【幼兒園前】
|
【樹形】 | |
![]() 血桐是標準的陽性樹 |
|
【莖】 | |
常綠小喬木,高4~10公尺。小枝密被銹色絨毛及腺點。枝條折斷處,髓心週圍和樹皮汁液氧化後會變成紅色,狀似流血,所以稱為血桐。 | |
![]() 血桐莖 | |
【葉】 | |
單葉互生,叢生(簇生)於枝端,葉盾形、寬卵形或鈍三角形。先端呈尾狀銳尖,基部有淺心形、截形、盾形鈍圓形,波狀細鋸齒緣。葉片大,直徑達30公分,鈍而尖。葉色正面濃綠、背面粉白綠色。葉柄很長,柄上有白粉。 | |
![]() 血桐葉 ![]() 血桐葉1 ![]() 血桐葉2 ![]() 血桐葉3 ![]() 血桐葉4 ![]() 血桐葉5 ![]() 血桐葉6 ![]() 血桐葉背 | |
【花】 | |
苞片黃綠色花萼淡綠色,顏色不明顯。均包於苞片內。雌雄異株,腋生。沒有花瓣,雄花多密生形成圓錐花序,生有許多花,每朵雄花具3枚萼片,4~6枚雄蕊,成穗開放且密集成簇;雌花花序簇生,花數少,每朵雌花之子房有3室,每室胚珠1枚。花期從12月至翌年5月。 | |
![]() 血桐花 ![]() 血桐花1 ![]() 血桐花2 ![]() 血桐花3 ![]() 血桐花4 ![]() 血桐花5 ![]() 血桐花6 |
位置:【生物機電科館後方】
【樹名】 | 西印度醋栗 |
【學名】 | Phyllanthus acidus. Skeels |
【科名】 | 大戟科(Euphorbiaceae)葉下珠屬(Phyllanthus ) |
【別稱】 | 酸葉葉下珠 |
【分布】 | 原產地不明,熱帶地方栽培,台灣現有種源老株者來歷不明。 民國七十五年自哥斯達黎加引種。 |
【校園中位置】 |
【園藝科果樹區】
|
【校園中照片】 | |
![]() 園藝科果樹區 | |
【葉】 | |
葉互生,膜質,全緣,卵形,表面濃綠色,背面蒼綠色,兩面均光澤。 | |
![]() 葉1 ![]() 葉2 | |
【花】 | |
花於3月中下旬開放,穗狀花序,密生老枝旁或新生枝側。單生花,雌雄花同生總軸上。 | |
![]() 花 | |
【果實】 | |
果實於六月間成熟,淡黃色扁球形漿果。 | |
![]() 果1 ![]() 果2 |
位置:【園藝科果樹區】
【樹名】 | 杜虹花 |
【學名】 | Callicarpa formosana Rolfe |
【科名】 | 馬鞭草科(Verbenaceae)紫珠屬(Callicarpa) |
【別稱】 | 毛將軍、臺灣紫珠、螃蟹花(因開花如螃蟹吐的白沫)。 |
【分布】 | 中國、日本、菲律賓、台灣全島各地低海拔亞熱帶次生林1800公尺以下山區。。 |
【校園中位置】 |
【園藝科果樹區】
|
【樹形】 | |
![]() 杜虹花樹型 |
|
【葉】 | |
葉密被星狀毛茸,對生,卵形至長橢圓形,鋸齒緣。 | |
![]() 杜虹花葉 ![]() 杜虹花葉2 ![]() 杜虹花葉對生 ![]() 杜虹花葉3 | |
【花】 | |
花小型,排列成腋生的聚繖花序,花序梗並作二叉分歧,花萼 4 淺裂,花冠管狀,粉紅或紫紅,雄蕊 4 枚,伸出花外,長度約為花冠的三倍,子房為不完全的兩室。花季四月。 | |
![]() 杜虹花花苞 ![]() 聚繖花序腋生 ![]() 花紫紅色 | |
【果實】 | |
果實為核果,球形,徑約 0.2-0.3 公分,幼嫩的果實青綠,成熟時紫色。杜虹花深紫色的果實能長久高掛枝頭。 | |
![]() 杜虹花果實 ![]() 杜虹花果實1 |
位置:【園藝科果樹區】
【樹名】 | 芒果 |
【學名】 | Mangifera indica L. |
【科名】 | 漆樹科(Anacardiaceae)檬果屬(Mangifera) |
【別稱】 | 檬果、檨仔 |
【分布】 | 現在世界各熱帶及亞熱帶地區圴廣泛栽培。 |
【校園中位置】 |
【園藝科果樹區】
【圖書館前草坪】
|
【校園中照片】 | |
![]() 芒果樹型 | |
【莖】 | |
常綠大喬木,樹高可達20~30公尺,幹直,樹皮灰白色或灰褐色,樹枝強大,小枝直立。 | |
![]() 芒果樹皮縱向深裂 | |
【葉】 | |
葉叢生枝端,長橢圓狀披針形,革質,全緣,揉之有特殊香氣,幼葉呈紫紅色。 | |
![]() 芒果葉 ![]() 芒果嫩葉紅 ![]() 芒果葉 | |
【花】 | |
頂生圓錐花序,花淡黃色。花期1~4月。 | |
![]() 芒果花 ![]() 圓錐花序 ![]() 芒果之花頂生 ![]() 芒果之花頂生 ![]() 芒果-花 ![]() 芒果-花1 ![]() 芒果-花2 ![]() 頂生圓錐花序 ![]() 花 |
位置:【園藝科果樹區】
【樹名】 | 使君子 |
【學名】 | Quisqualis indica L. |
【科名】 | 使君子科(Combretaceae)使君子屬(Quisqualis) |
【別稱】 | 山羊屎、留求子、五稜子、冬均子、病柑子 |
【分布】 | 原產熱帶亞洲和印度及馬來西亞。 |
【校園中位置】 |
【園藝科果樹區】
【農經科館前】
【排球場旁】
【活動中心旁】
【操場旁小木屋、司令台旁】
|
【樹形】 | |
![]() 攀緣性藤本 |
|
【莖】 | |
落葉性蔓性灌木,幼嫩部份被銹色柔毛。 | |
![]() 有刺 | |
【葉】 | |
單葉對生,葉長橢圓形,先端漸銳,基部近於心形,背面於新葉階段帶有柔毛,後則變為近似光滑無毛,柄短,下部永存性,逐漸硬化。 | |
![]() 使君子葉 ![]() 使君子葉1 ![]() 使君子葉2 ![]() 芽被褐色毛 ![]() 葉脈面凹背凸 | |
【花】 | |
總狀花序,紅色或粉紅色,密生,花萼筒細長,先端淺 5 裂;花瓣 5 枚,長橢圓形,5~10 月開花。 | |
![]() 使君子花 ![]() 使君子花1 ![]() 總狀花序 ![]() 花紅色或粉紅色 ![]() 花瓣 5 枚 |
位置:【園藝科果樹區】
【樹名】 | 咖啡樹 |
【學名】 | Coffea arabica Linn. |
【科名】 | 茜草科(Rubiaceae.)咖啡屬(Coffea) |
【別稱】 | 咖啡、阿拉伯咖啡 |
【分布】 | 咖啡原產熱帶非洲。世界咖啡的供應大部份來自巴西,其次是哥倫比亞。南回歸線與北回歸線間及赤道附近的熱帶地區,亦所謂的世界咖啡生長帶。 |
【校園中位置】 |
【學務處前】
【森林科館後方】
【園藝科果樹區】
|
【校園中照片】 | |
![]() 第二區-學務處前 ![]() 第三區-森林科館後方 | |
【樹形】 | |
![]() 咖啡樹樹型 |
|
【莖】 | |
常綠灌木或小喬木,高4~7㎝,枝條平展。 | |
![]() 咖啡樹莖 | |
【葉】 | |
葉對生,紙質,卵狀橢圓形至長橢圓形,長7~15㎝,全緣略成波狀,葉面平坦,葉面深綠、油亮。 | |
![]() 咖啡樹嫩葉油亮 ![]() 咖啡樹葉對生 ![]() 咖啡樹葉波浪緣 ![]() 咖啡樹葉 ![]() 咖啡樹葉2 ![]() 咖啡樹著花之葉 ![]() 咖啡樹嫩葉 ![]() 咖啡樹三角形托葉 ![]() 咖啡樹葉背 | |
【花】 | |
花冠白色,腋生,徑3㎝,裂片5或4,披針形,反捲。花期約在2~3月,花期極短。 | |
![]() 咖啡樹花白色 ![]() 咖啡樹花著生葉腋 ![]() 咖啡樹花 ![]() 咖啡樹花1 ![]() 咖啡樹花2 ![]() 咖啡樹花3 ![]() 咖啡樹花4 ![]() 咖啡樹花5 | |
【果實】 | |
漿果熟時深紅色,內含種子2粒,種子卵形,長約1.1㎝。鮮紅的外果皮下,是一種黏黃物質包住整個咖啡豆。咖啡豆的表面有一層非常薄的隔膜組織稱做銀皮。 | |
![]() 咖啡樹果實 ![]() 咖啡樹種子 ![]() 熟果轉紅 |
位置:【園藝科果樹區】
【樹名】 | 枇杷 |
【學名】 | Eriobotrya japonica Lindley |
【科名】 | 薔薇科(Rosaceae)枇杷屬(Eriobotrya) |
【別稱】 | 盧橘、枇杷果、枇杷葉、夏果 |
【分布】 | 中國四川省及江南。台灣於明末移民時引進。分佈在臺中、南投、苗栗、臺東等四個產區,以經濟果樹栽植,中部一帶栽植最多,也常栽植於庭園內。臺東為最近幾年才新興的產區。 |
【校園中位置】 |
【園藝科果樹區】
|
【葉】 | |
葉互生,具短柄,披針形或披針狀長橢圓形,葉緣具疏粗鋸齒,上表面暗綠色,側脈明顯,宿存披針形托葉。 | |
![]() 葉1 ![]() 葉2 | |
【花】 | |
花序為頂生圓錐花序,灰褐成團,具有特殊芳香味;花期 11 月至翌年 2 月。 | |
![]() 花1 ![]() 花2 | |
【果實】 | |
仁果,果實形狀依品種而異。熟果橙黃色,外果皮有銹色毛茸,果肉多汁而甜,可鮮食;內藏種子 2~3 枚,圓形或切圓扁形,種皮紅褐色。果實成熟約翌年 2~4 月。 | |
![]() 果 |
位置:【園藝科果樹區】
【樹名】 | 苦楝 |
【學名】 | Melia azedarach L. |
【科名】 | 楝科(Meliaceae)楝屬(Melia) |
【別稱】 | 苦苓、楝樹、楝、金鈴子、紫花樹、森樹、翠樹、旃檀。 |
【分布】 | 日本、中國、印度、琉球和台灣本島。分布遍生於台灣平地及中低海拔丘陵。 |
【校園中位置】 |
【園藝科苗圃】
【森林科標本區】
【操場旁】
|
【校園中照片】 | |
![]() 苦楝的樹型枝葉稀疏,是標準的陽性樹 ![]() 第三區-森林科標本區 | |
【樹形】 | |
![]() 苦楝樹型 ![]() 苦楝樹型 ![]() 苦楝 |
|
【莖】 | |
落葉大喬木。高可達15公尺以上,樹皮灰褐色,有深刻不規則裂紋。嫩枝滿佈皮孔,表面被星狀白粉。 | |
![]() 苦楝樹皮深裂 ![]() 苦楝樹皮 | |
【葉】 | |
葉序大葉互生小羽片對生;2~3回奇數羽狀複葉,羽片3~4對,小葉3~4對;卵披針形;葉端銳;歪基;葉緣有鋸齒有時羽狀裂;兩面平滑;葉紙質;長度約0.5~0.7公分。 | |
![]() 苦楝葉 ![]() 苦楝葉面 ![]() 苦楝葉背 ![]() 苦楝葉1 ![]() 苦楝葉2 ![]() 苦楝小葉 ![]() 苦楝葉 | |
【花】 | |
腋生圓錐花序,淡紫色。花表面被星狀白粉,花冠1.4~1.8公分,五瓣;萼5~6裂;花瓣5~6;雄蕊筒具10~12條紋,雄蕊10~12;子房3~6室。 | |
![]() 圓錐花序 ![]() 花淡紫色 ![]() 花表面被星狀白粉 ![]() 花序腋生 ![]() 花 ![]() 花1 ![]() 花2 ![]() 花3 | |
【果實】 | |
果為核果,成熟時呈黃褐色,鳥雀喜食,尤其是白頭翁。 | |
![]() 核果 ![]() 果為核果 |
位置:【操場旁】
【樹名】 | 苦楝 |
【學名】 | Melia azedarach L. |
【科名】 | 楝科(Meliaceae)楝屬(Melia) |
【別稱】 | 苦苓、楝樹、楝、金鈴子、紫花樹、森樹、翠樹、旃檀。 |
【分布】 | 日本、中國、印度、琉球和台灣本島。分布遍生於台灣平地及中低海拔丘陵。 |
【校園中位置】 |
【園藝科苗圃】
【森林科標本區】
【操場旁】
|
【校園中照片】 | |
![]() 苦楝的樹型枝葉稀疏,是標準的陽性樹 ![]() 第三區-森林科標本區 | |
【樹形】 | |
![]() 苦楝樹型 ![]() 苦楝樹型 ![]() 苦楝 |
|
【莖】 | |
落葉大喬木。高可達15公尺以上,樹皮灰褐色,有深刻不規則裂紋。嫩枝滿佈皮孔,表面被星狀白粉。 | |
![]() 苦楝樹皮深裂 ![]() 苦楝樹皮 | |
【葉】 | |
葉序大葉互生小羽片對生;2~3回奇數羽狀複葉,羽片3~4對,小葉3~4對;卵披針形;葉端銳;歪基;葉緣有鋸齒有時羽狀裂;兩面平滑;葉紙質;長度約0.5~0.7公分。 | |
![]() 苦楝葉 ![]() 苦楝葉面 ![]() 苦楝葉背 ![]() 苦楝葉1 ![]() 苦楝葉2 ![]() 苦楝小葉 ![]() 苦楝葉 | |
【花】 | |
腋生圓錐花序,淡紫色。花表面被星狀白粉,花冠1.4~1.8公分,五瓣;萼5~6裂;花瓣5~6;雄蕊筒具10~12條紋,雄蕊10~12;子房3~6室。 | |
![]() 圓錐花序 ![]() 花淡紫色 ![]() 花表面被星狀白粉 ![]() 花序腋生 ![]() 花 ![]() 花1 ![]() 花2 ![]() 花3 | |
【果實】 | |
果為核果,成熟時呈黃褐色,鳥雀喜食,尤其是白頭翁。 | |
![]() 核果 ![]() 果為核果 |
位置:【園藝科苗圃】
【樹名】 | 桑樹 |
【學名】 | Morus alba L. |
【科名】 | 桑科(Moraceae) 桑屬(Morus) |
【別稱】 | 白桑、家桑、桑材仔、桑葉 |
【分布】 | 中國大陸、台灣、琉球。 |
【校園中位置】 |
【園藝科果樹區】
|
【樹形】 | |
![]() 著果樹姿 |
|
【莖】 | |
長綠灌木或小喬木,幹皮灰褐色,小枝平滑。枝幹佈滿皮孔。 | |
![]() 枝幹佈滿皮孔 | |
【葉】 | |
單葉互生,葉闊卵形,葉緣有銳鋸齒狀,葉卵形有銳鋸齒,三出脈,表面光滑,背面疏被粗毛。是蠺蛾最佳食物。 | |
![]() 單葉互生 ![]() 葉闊卵形 ![]() 三出脈明顯 ![]() 有短尾尖 ![]() 葉面油亮 ![]() 桑樹葉 | |
【花】 | |
雌雄異株,雄花下垂,為綠色葇夷花序,雌花為頭狀花序,花柱長而有毛。春新葉與花同時綻放。 | |
![]() 桑樹雌花序 | |
【果實】 | |
肉質聚花果,即桑椹,每一個果實都由許多雌花發育聚合而成,橢圓球形,長約2公分,每年四、五月成熟時先由綠轉紅再變紫黑色。 | |
![]() 桑椹 ![]() 肉質聚花果 ![]() 果實橢圓球形 ![]() 成熟時呈紫黑色 ![]() 桑樹果實 ![]() 果下垂 |
位置:【園藝科果樹區】
【樹名】 | 海葡萄 |
【學名】 | Coccoloba uvifera (Linn.) Linn. |
【科名】 | 蓼科(Polygonaceae)蓼屬(Polygonaceae) |
【別稱】 | 樹蓼 |
【分布】 | 原產熱帶美洲及西印度諸島之海濱地區。引進為景觀植物,各地有零星栽植。 |
【校園中位置】 |
【園藝科果樹區】
|
【葉】 | |
單葉,互生,革質,葉基心臟形而葉片近似圓形,全緣而作波狀,具短柄,葉柄基部具有鞘狀之托葉,托葉鞘小,包莖。 | |
![]() 葉1 ![]() 葉2 | |
【果實】 | |
瘦果三角形,外為宿存而於花後長增大之花被所包裹。果實成熟後為紫紅色,狀如漿果;本種之果序常著生果實 9 枚以上,結實纍纍,狀似葡萄。 | |
![]() 果熟時紫紅 ![]() 果實狀似葡萄 |
位置:【園藝科果樹區】
【樹名】 | 蛋黃果 |
【學名】 | Lucuma nervosa A. DC. |
【科名】 | 山欖科(Sapotaceae)蛋黃果屬(Lucuma ) |
【別稱】 | 仙桃 |
【分布】 | 美國佛羅里達州及古巴,台灣於 1929 年由菲律賓引種,各地零星栽培,中南部及東部為盛產,以嘉義縣境為最主要產區。 |
【校園中位置】 |
【園藝科果樹區】
|
【葉】 | |
葉多叢生枝條先端,互生,螺旋狀排列,披針形或長橢圓形薄革質,全緣,葉柄有褐色毛茸。 | |
![]() 葉1 ![]() 葉2 | |
【果實】 | |
肉質果,橢圓形或倒卵形,成熟時外皮橙黃色、光滑,果肉橘黃色,粉狀,柔軟而缺乏水分;內藏種子一粒,種子橢圓形,兩端圓鈍。果實於 12 月始成熟。 | |
![]() 果 |
位置:【園藝科果樹區】
【樹名】 | 黃金風鈴木 |
【學名】 | Tabebuia chrysantha (Jacq.)Nichols. |
【科名】 | 紫葳科(Bignoniaceae)風鈴木屬(Tabebuia) |
【別稱】 | 黃花風鈴木、巴西風鈴木、伊蓓樹。 |
【分布】 | 原產於南美洲。喜高溫,近年來台灣中南部許多路段栽植為行道樹。 |
【校園中位置】 |
【園藝科苗圃】
【圖書館前草坪】
|
【校園中照片】 | |
![]() 第三區-圖書館前草坪 | |
【葉】 | |
葉對生,紙質有疏鋸齒,掌狀複葉,小葉5枚,卵狀披針形,被毛,先端尖,全緣或疏齒緣。 | |
![]() 葉對生,掌狀複葉。 ![]() 黃金風鈴木葉 ![]() 黃金風鈴木嫩葉滿布星狀毛 ![]() 黃金風鈴木葉對生 ![]() 黃金風鈴木葉1 ![]() 黃金風鈴木葉2 ![]() 黃金風鈴木掌狀複葉 ![]() 黃金風鈴木掌狀複葉背 ![]() 黃金風鈴木小葉 ![]() 黃金風鈴木小葉背 ![]() 黃金風鈴木葉有毛 | |
【花】 | |
圓錐花序,頂生,花冠金黃色,漏斗狀,花緣皺曲,但為兩側對稱花。春季約三月間開花。長5~8㎝;雄蕊4枚,二強,不突出,子房2室。 | |
![]() 黃金風鈴木花 ![]() 花 | |
【果實】 | |
蒴果圓柱狀,2裂,18~25公分;種子具薄翅。 | |
![]() 黃金風鈴木種子 ![]() 蒴果 ![]() 蒴果熟時開裂 ![]() 蒴果長型 |
位置:【園藝科苗圃】
【樹名】 | 黃槿 |
【學名】 | Hibiscus tiliaceus L. |
【科名】 | 錦葵科(Malvaceae)木槿屬(Hibiscus) |
【別稱】 | 粿葉、鹽水面頭果 |
【分布】 | 臺灣沿海地區,甚為普遍。 |
【校園中位置】 |
【圖書館後方草坪】
|
【校園中照片】 | |
![]() 第三區-圖書館後方草坪 | |
【樹形】 | |
![]() 樹型 ![]() 黃槿樹型 |
|
【莖】 | |
常綠中喬木,株高可達10公尺,樹皮灰色,纖維質,樹枝分歧,橫向開展,幹上多萌芽枝。 | |
![]() 主幹 ![]() 莖 ![]() 黃槿樹皮 | |
【葉】 | |
葉互生,葉革質,心形,全緣或有小圓齒,長8~14㎝,寬9~19㎝;掌狀脈;托葉葉狀橢圓形,長約2㎝,早落,托葉痕明顯。 | |
![]() 心型葉 ![]() 黃槿葉 ![]() 黃槿葉背 | |
【花】 | |
聚繖花序頂生或腋生,花黃色、鐘形,花心暗紫色,單體雄蕊,雄蕊束未超出花冠。 | |
![]() 雄蕊束未超出花冠 ![]() 黃槿單體雄蕊 ![]() 花苞 |
位置:【圖書館後方草坪】
【樹名】 | 黃鐘花 |
【學名】 | Stenolobium stans (L.) Seem. |
【科名】 | 紫葳科(Bignoniaceae)黃鐘花屬(Stenolobium) |
【別稱】 | 金鐘花 |
【分布】 | 原產中、南美洲,臺灣引進普遍栽培。 |
【校園中位置】 |
【園藝科果樹區】
|
【樹形】 | |
![]() 灌木 |
|
【莖】 | |
常綠直立灌木,高可達5公尺,具多數分枝;枝條圓柱形,光滑無毛或僅幼嫩部份有毛茸。 | |
![]() 皮孔多 | |
【葉】 | |
葉對生,奇數羽狀複葉,卵狀長橢圓形,先端漸尖,基部鈍或楔形,紙質,鋸齒緣,表面光滑無毛,中肋於背面隆起,側脈平行,細脈明顯,葉柄甚短。 | |
![]() 黃鐘花葉1 ![]() 黃鐘花葉 ![]() 葉對生 ![]() 一回奇數羽狀複葉 ![]() 葉背 ![]() 葉柄有溝 ![]() 葉 | |
【花】 | |
總狀或圓錐花序,花柄短,花冠漏斗狀筒形,光滑無毛茸,裂片卵形至闊卵形,先端鈍,花黃色。 | |
![]() 黃鐘花之花 ![]() 花 ![]() 總狀或圓錐花序 | |
【果實】 | |
果實為蒴果,長圓柱形,下垂,成熟時帶褐色,開裂;種子扁平,有翼而圍繞成圓形。 | |
![]() 蒴果 ![]() 種子扁平有翼 |
位置:【園藝科果樹區】
【樹名】 | 黑板樹 |
【學名】 | Alstonia scholaris R. |
【科名】 | 夾竹桃科(Apocynaceae)黑板樹屬(Alstoni) |
【別稱】 | 象皮樹、燈架樹、糖膠樹、乳木、魔神樹 |
【分布】 | 原產印度、馬來西亞、菲律賓,台灣引進栽培,平地及低海拔地區都已馴化。 |
【校園中位置】 |
【思學樓前】
【生物機電科館旁】
【活水堂旁】
【宿舍前、網球場旁】
|
【校園中照片】 | |
![]() 第一區-活水堂旁 ![]() 第五區-宿舍前 ![]() 第五區-網球場旁 ![]() 第二區-思學樓前 | |
【樹形】 | |
![]() 種滿黑板樹的腳踏車步道 ![]() 樹型 |
|
【莖】 | |
常綠大喬木,株高可達30公尺,樹幹挺直,樹皮呈灰褐色,枝條水平狀展開,呈傘蓋狀,全株具有白色乳液,具毒性。 | |
![]() 莖 | |
【葉】 | |
單葉輪生,呈匙形或倒披針形的長條狀,革質,表面翠綠,背面則偏白色。在背面形成凸起。側脈平行排列並與中肋垂直。 | |
![]() 黑板樹葉 ![]() 黑板樹葉1 ![]() 黑板樹葉2 ![]() 黑板樹葉3 | |
【果實】 | |
蓇葖果細長圓柱形,長約20~40㎝,像菜豆,成熟時果實開裂,種子有白色軟毛。 | |
![]() 黑板樹果實 ![]() 黑板樹蓇葖果細長 ![]() 黑板樹蓇葖果 ![]() 黑板樹蓇葖果1 ![]() 黑板樹果實 ![]() 黑板樹果實1 |
位置:【生物機電科館旁】
【樹名】 | 楊桃 |
【學名】 | Averrhoa carambola Linn. |
【科名】 | 羊桃科(Averrhoaceae)五斂子屬(Averrhoa) |
【別稱】 | 五斂、羊桃、五斂子、五稜子 |
【分布】 | 原產地不確切,大致在印度尼西亞摩洛加群島。在馬來西亞及東南亞栽培歷史很久。 |
【校園中位置】 |
【園藝科果樹區】
|
【葉】 | |
葉互生,一回奇數羽狀複葉,托葉不存;小葉5~11對,小葉互生,卵形至橢圓形,長3-6㎝,短銳頭,先端尖短,葉基歪斜。 | |
![]() 楊桃葉 ![]() 楊桃葉背 ![]() 楊桃葉1 ![]() 楊桃葉2 ![]() 楊桃葉3 ![]() 楊桃葉背 ![]() 楊桃一回奇數羽狀複葉-正 ![]() 楊桃一回奇數羽狀複葉-反 ![]() 楊桃小葉互生 | |
【花】 | |
聚繖花序或圓錐花序,由葉腋長出或側生於枝條及樹幹上,花放射相稱,花小,淡紫色。有五片花瓣。4~9月開花。 | |
![]() 聚繖花序或圓錐花序 | |
【果實】 | |
漿果肉質,下垂,卵狀橢圓形,具5~6縱稜,橫斷面呈星芒狀。熟時金黃色,為著名的水果。 | |
![]() 楊桃果實 ![]() 楊桃漿果下垂 ![]() 楊桃漿果熟時金黃色 |
位置:【園藝科果樹區】
【樹名】 | 楊梅 |
【學名】 | Myrica rubra (Lour)Sieb. et Zucc. |
【科名】 | 楊梅科(Myricacea)楊梅屬(Myrica) |
【別稱】 | 珠紅、龍睛、樹莓、機子 |
【分布】 | 日本、韓國、菲律賓、中國大陸、分佈於台灣海拔300~1500公尺之山麓。 |
【校園中位置】 |
【園藝科果樹區】
|
【樹形】 | |
![]() 楊梅樹型 |
|
【莖】 | |
常綠中喬木,株高可達15公尺;小枝光滑或幾近光滑。 | |
![]() 楊梅樹皮 ![]() 楊梅樹皮1 | |
【葉】 | |
葉互生,常叢生小枝頂端,長倒卵形或長橢圓形,長 5~16公分,先端圓鈍,罕銳形,基部楔形,光滑,全緣或上半部有鋸齒。疏被金黃色樹脂腺體。 | |
![]() 楊梅葉常叢生枝端 ![]() 楊梅葉 ![]() 楊梅葉1 ![]() 楊梅葉2 ![]() 楊梅葉背 ![]() 楊梅葉背1 ![]() 楊梅葉背2 ![]() 葉背疏被金黃色樹脂腺體 ![]() 楊梅葉2 ![]() 楊梅葉3 | |
【花】 | |
雌雄異株,葇荑花序,雄花穗長 2.5~3 公分,每雄花具雄蕊6~8。在葉腋間開黃紅色小花。雌花序單生葉腋,長0.5~1.5cm。花期2~3月間。 | |
![]() 雄花著生葉腋 ![]() 楊梅雄花 ![]() 雄花為黃紅色小花 | |
【果實】 | |
果實呈球形或橢圓形,外被多數囊狀體密生而成之細瘤粒,熟果紅色、淡紅色或白色,外披囊狀體,多汁液,味美可食,可生食或製蜜餞。野鳥喜食之,成熟時期約 5~7 月。 | |
![]() 果實 ![]() 紅果外披囊狀體 |
位置:【園藝科果樹區】
【樹名】 | 矮仙丹 |
【學名】 | Ixora × williamsii Hort. |
【科名】 | 茜草科 (Rubiaceae)仙丹花屬(Ixora) |
【別稱】 | 賣子木、三丹花、山丹花、紅繡球 |
【分布】 | 台灣普遍栽種。 |
【校園中位置】 |
【森林科館前】
【噴水池旁】
【農經科館前】
【活動中心旁】
【生物機電科館前】
|
【校園中照片】 | |
![]() 第一區-活動中心旁 ![]() 第三區-森林科館前 ![]() 第四區-生物機電科館前 ![]() 第一區噴水池旁 | |
【樹形】 | |
![]() 灌木 ![]() 常修剪成綠籬 |
|
【莖】 | |
矮小常綠灌木,株高1.5~2公尺,全株平滑。 | |
![]() 莖 | |
【葉】 | |
單葉十字對生,密集對生、光滑無毛,革質,兩面光滑,表面深綠色,長橢圓狀卵形,先端銳形,基部鈍,殆無柄。有一對三角形淺綠色的托葉,先端呈長尾狀突銳。 | |
![]() 十字對生 ![]() 正反面 ![]() 線型托葉 ![]() 三角形托葉 ![]() 葉對生 | |
【花】 | |
聚繖花序,花瓣基部聯生成筒狀,花冠紅色或黃色,裂片長橢圓形,先端銳形,正好位於花冠的裂片之間。花期甚長,夏秋開花,盛花期為 5~11 月。 | |
![]() 聚繖花序 ![]() 聚繖花序 ![]() 花冠成高腳杯形 ![]() 花苞 ![]() 花序聚成半圓球形 |
位置:【生物機電科館前】
【樹名】 | 酪梨 |
【學名】 | Persea americana Mill. |
【科名】 | 樟科(Lauraceae)酪梨屬(Persea) |
【別稱】 | 牛酪梨、黃油梨、油梨、樟梨 |
【分布】 | 原產熱帶美洲及佛羅里達州等地,台灣於 1918 年首由美國加州種苗公司引進。 |
【校園中位置】 |
【園藝科果樹區】
|
【樹形】 | |
![]() 酪梨樹型 ![]() 開花樹型 |
|
【莖】 | |
常綠大喬木,高可達20公尺;樹皮灰褐色,具深縱溝;枝條青綠色,脆弱,易被風折斷,且淺根性。 | |
![]() 樹皮縱向深裂 | |
【葉】 | |
長橢圓形或卵狀橢圓形,葉叢生枝端,長8~20㎝,先端銳,基部鈍或圓,長7~20公分,寬7~12公分,革質,全緣,表面暗綠色,背面蒼綠色或黃色,沿中肋及側肋密生黃色毛茸,背脈凸起;幼葉通常具纖細軟毛。 | |
![]() 嫩葉 ![]() 葉 | |
【花】 | |
頂生的圓錐花序,花小形,淡黃色,多數,略有香味;花序長7~14公分,有毛茸;花被片表裡兩面均有毛茸,完全雄蕊9枚,第三列花絲基部有二黃色腺體。 | |
![]() 花 ![]() 圓錐花序 ![]() 花序頂生 ![]() 花苞 ![]() 花小形,淡黃色 ![]() 花有毛茸 | |
【果實】 | |
核果大而肉質,長5~19㎝,梨形、卵形或球形,熟時黃綠色、栗色或紫色,中果皮肉質,富含油脂,可食。 | |
![]() 酪梨果實 |
位置:【園藝科果樹區】
【樹名】 | 榕樹 |
【學名】 | Ficus microcarpa Linn. |
【科名】 | 桑科(Moraceae)榕屬(Ficus) |
【別稱】 | 鳥松、老公鬚、細葉榕、鳥榕、松仔、松榕、正榕、倒吊榕根 |
【分布】 | 產臺灣全島平地。 |
【校園中位置】 |
【宿舍前】
【幼保科館前、蔣公銅像後、活動中心旁】
【教官室前、勵學樓與園藝科館中間、思學樓後、操場旁】
【操場旁、生物機電科館旁、畜保科館前、實習牧場旁】
|
【校園中照片】 | |
![]() 第二區-勵學樓、園藝科館中間 ![]() 第一區-幼保科館前 ![]() 第一區-蔣公銅像後 ![]() 第二區-思學樓後 ![]() 第二區-操場旁 ![]() 第四區-實習牧場旁 ![]() 第五區-宿舍前 ![]() 第二區-教官室前 ![]() 第四區 畜牧大道 | |
【樹形】 | |
![]() 榕樹常被修剪成各式樹型 ![]() 樹型 |
|
【莖】 | |
大喬木,莖幹粗實,氣生根細長,幹多分枝。常有植物附生於其上以爭取陽光。樹皮光滑,全株具白色乳汁。 | |
![]() 氣鬚根 ![]() 莖 | |
【葉】 | |
葉互生,葉橢圓形或倒卵形,革質或肉質,表裡兩面具光滑無毛,全緣,葉脈是閉鎖葉脈,中肋於表面凹下而於背面隆起。 | |
![]() 小枝上有明顯的環形托葉痕 ![]() 榕樹葉1 ![]() 榕樹葉2 ![]() 榕樹葉背1 ![]() 榕樹葉背2 ![]() 榕樹葉3 | |
【花】 | |
隱頭花序,隱花果,無梗更,腋生,球形,成熟時成紅褐色或黃色,花小,單性,生長於肉質的隱頭花序的內壁。 | |
![]() 隱頭花序 ![]() 榕樹隱頭花序 | |
【果實】 | |
隱花果腋生,內壁上附著有無數的瘦果,瘦果肉質,種子懸垂。成熟時顏色由綠轉紅褐色。 | |
![]() 榕樹隱花果 |
位置:【操場旁、生物機電科館旁、畜保科館前、實習牧場旁】
【樹名】 | 構樹 |
【學名】 | Broussonetia papyrifera(L.)L.Herit. |
【科名】 | 桑科(Moraceae )構樹屬(Broussonetia ) |
【別稱】 | 鈔票樹、鹿仔樹、殼樹、楮實子、奶樹、構木、紙木。 |
【分布】 | 中國南部、日本、馬來、太平洋諸島、台灣全島低海拔1000公尺以下之平地至山區。 |
【校園中位置】 |
【生物機電科館後方】
|
【樹形】 | |
![]() 構樹樹型 ![]() 構樹樹型1 |
|
【莖】 | |
長綠中喬木。樹皮灰褐色,富纖維素。小枝、葉有毛。植株全體有白色乳汁。 | |
![]() 構樹樹皮皮孔明顯 ![]() 構樹樹皮皮孔明顯1 | |
【葉】 | |
葉互生,卵形,基部心形,鋸齒或掌狀分裂,長10~20㎝,寬7~15㎝,先端漸尖,基部心形或偏斜,粗鋸齒緣,葉形多變。葉兩面被毛,葉柄長2~8cm。 | |
![]() 構樹嫩莖佈滿絨毛 ![]() 構樹嫩葉佈滿絨毛 ![]() 構樹葉 ![]() 構樹葉1 ![]() 構樹葉2 ![]() 構樹葉3 ![]() 構樹葉常中裂 ![]() 構樹葉常中裂1 ![]() 構樹葉背 ![]() 構樹葉背1 ![]() 構樹葉 | |
【花】 | |
花雌雄異株,雄花葇荑花序長穗狀,綠色,花序長6~8㎝。雌花頭狀花序,球形。 | |
![]() 雄花絮同新葉綻放 ![]() 構樹雄花序 ![]() 構樹雄花序1 ![]() 葇荑花序 ![]() 葇荑花序1 ![]() 構樹雌花序 ![]() 雌花 ![]() 雌花序 ![]() 構樹雌花序 | |
【果實】 | |
聚合果球形,徑約2㎝,熟時橙紅色。為多數瘦果,宿存花被及苞片合成。 | |
![]() 構樹聚合果 ![]() 構樹果熟時紅色 ![]() 構樹果實 ![]() 構樹果實1 ![]() 雌花序 ![]() 幼果 ![]() 聚合果 |
位置:【生物機電科館後方】
【樹名】 | 蒜香藤 |
【學名】 | Pseudocalymma allicaceum (Lam.) Sand. |
【科名】 | 紫葳科(Bignoniaceae)蒜香藤屬(Pseudocalymma) |
【別稱】 | 張氏紫葳、紫鈴籐 |
【分布】 | 原產印度、哥倫比亞、阿根廷等地。台灣普遍栽植。 |
【校園中位置】 |
【園藝科果樹區】
【森林科溫室前圍籬】
【噴水池旁】
【小木屋旁】
【操場旁小木屋】
|
【校園中照片】 | |
![]() 第五區-網球場旁 | |
【葉】 | |
三出複葉對生,小葉橢圓形,頂小葉常呈捲鬚狀或脫落,先端鈍,微凹頭,全緣,富大蒜味。 | |
![]() 蒜香藤葉對生,小葉2枚 ![]() 葉 ![]() 葉2 ![]() 葉3 ![]() 葉為三出複葉頂小葉通常不發育 | |
【花】 | |
穗狀圓錐花序,花冠筒狀,花色呈淡紫色或紅紫色,花冠呈漏斗形,外緣五裂,雄蕊內含,子房2室。 | |
![]() 蒜香藤花 ![]() 蒜香藤聚繖花序 ![]() 蒜香藤花 |
位置:【園藝科果樹區】
【樹名】 | 蓮霧 |
【學名】 | Syzygium samarangense Merr. et Perry |
【科名】 | 桃金孃科(Myrtaceae)赤楠屬(Syzygium) |
【別稱】 | 爪哇蒲桃、大蒲桃、洋蒲桃、金山蒲桃。 |
【分布】 | 原產於馬來半島,在馬來西亞、印尼和菲律賓等地普遍栽培,後來以爪哇島栽培較多。十七世紀時,由荷蘭人引進台灣。 |
【校園中位置】 |
【圖書館前草坪】
【園藝科果樹區】
|
【校園中照片】 | |
![]() 第三區-圖書館前草坪 | |
【葉】 | |
葉橢圓形,單葉對生,近無柄,全緣,長約12~25公分,寬5~10公分,柄微紅,先端具短突尖,基部近圓形,厚紙質,下表皮具腺點,無托葉。 | |
![]() 葉柄微紅色 ![]() 葉背可見透明腺體 ![]() 蓮霧葉 | |
【花】 | |
花兩性,單花腋生,雄蕊多數,花托筒與子房連生,淡黃白色,花柱細長;萼淺盃形4裂,裂片扁圓形;花瓣呈倒卵形。 | |
![]() 雄蕊多數,花絲細長 ![]() 花腋生 | |
【果實】 | |
漿果倒圓錐形,頂端扁形,橫4.5~5.5cm。熟時紅色。 | |
![]() 漿果倒圓錐形 |
位置:【園藝科果樹區】
【樹名】 | 墨水樹 |
【學名】 | Haematoxylon campechiaunm L. |
【科名】 | 蘇木科(Caesalpiniaceae)墨水樹(Haematoxylon) |
【別稱】 | 洋森木、洋蘇木、蘇木。 |
【分布】 | 原產熱帶美洲、哥倫比亞、西印度群島。 |
【校園中位置】 |
【畜保大道】
|
【校園中照片】 | |
![]() 第四區-畜保大道 | |
【樹形】 | |
![]() 墨水樹樹型 |
|
【莖】 | |
常綠喬木;葉腋有銳刺。樹幹常有節瘤。樹皮有縱溝,小枝略呈之字形,皮孔明顯。心材暗紅色。 | |
![]() 墨水樹莖 ![]() 老樹樹皮有縱溝 | |
【葉】 | |
一回或二回偶數羽狀複葉;小葉殆無柄,互生,2~4對,葉形似小扇子,小葉對生,倒卵形,凹頭,長達2.5㎝。羽狀脈,中肋明顯,側脈斜出平行不明顯。 | |
![]() 墨水樹葉 ![]() 墨水樹葉1 ![]() 墨水樹葉2 ![]() 墨水樹葉3 | |
【花】 | |
總狀花序金黃色腋生,花密生;花瓣黃色,近於整齊,長橢圓形;雄蕊10,花絲有毛;子房及花柱均有毛。花萼5裂深紅色,花瓣5枚黃色。 | |
![]() 總狀花序 ![]() 花鮮黃色 ![]() 墨水樹-花 |
位置:【畜保大道】
【樹名】 | 澳洲胡桃 |
【學名】 | Macadamia ternifolia F. Muell. |
【科名】 | 山龍眼科(Proteaceae)澳洲胡桃屬(Macadamia) |
【別稱】 | 昆士蘭栗、澳洲堅果、夏威夷果 |
【分布】 | 原產澳洲東南部熱帶雨林中,現世界熱帶地區廣為栽培。 |
【校園中位置】 |
【園藝科果樹區】
|
【葉】 | |
葉革質光滑,常3-4枚輪生或近對生,長披針形至長橢圓形,葉緣有刺狀鋸齒。 | |
![]() 葉1 ![]() 葉 ![]() 葉2 | |
【花】 | |
總狀花序腋生或近頂生,花淡黃色或白色。 | |
![]() 總狀花序 | |
【果實】 | |
堅果球形,果皮革質,內果皮堅硬,種仁米黃色至淺棕色。 | |
![]() 堅果 |
位置:【園藝科果樹區】
【樹名】 | 澳洲鴨腳木 |
【學名】 | Brassaia actinophylla Endl. |
【科名】 | 五加科(Araliaceae)頭序鵝掌木屬(Brassaia) |
【別稱】 | 鴨腳木、射葉鵝掌柴。 |
【分布】 | 原產澳洲,引進栽培觀賞。 |
【校園中位置】 |
【園藝科苗圃前】
【生物機電科館前】
【農經科館前】
|
【校園中照片】 | |
![]() 第五區-農經科館前 | |
【樹形】 | |
![]() 常綠喬木 ![]() 樹型 |
|
【莖】 | |
常綠喬木,高可達10m。 | |
![]() 莖 | |
【葉】 | |
葉色濃綠,掌狀複葉,葉柄赤褐色,有輎狀托葉。具長柄,叢生枝條先端;托葉與葉柄合生小葉7~16枚,長橢圓形,長20~30㎝,葉厚、油亮,葉柄基部半包莖。 | |
![]() 互生 ![]() 掌狀複葉 ![]() 葉面 ![]() 葉背 ![]() 波浪緣 ![]() 鋸齒上有小芒刺 |
位置:【生物機電科館前】
【樹名】 | 澳洲鴨腳木 |
【學名】 | Brassaia actinophylla Endl. |
【科名】 | 五加科(Araliaceae)頭序鵝掌木屬(Brassaia) |
【別稱】 | 鴨腳木、射葉鵝掌柴。 |
【分布】 | 原產澳洲,引進栽培觀賞。 |
【校園中位置】 |
【園藝科苗圃前】
【生物機電科館前】
【農經科館前】
|
【校園中照片】 | |
![]() 第五區-農經科館前 | |
【樹形】 | |
![]() 常綠喬木 ![]() 樹型 |
|
【莖】 | |
常綠喬木,高可達10m。 | |
![]() 莖 | |
【葉】 | |
葉色濃綠,掌狀複葉,葉柄赤褐色,有輎狀托葉。具長柄,叢生枝條先端;托葉與葉柄合生小葉7~16枚,長橢圓形,長20~30㎝,葉厚、油亮,葉柄基部半包莖。 | |
![]() 互生 ![]() 掌狀複葉 ![]() 葉面 ![]() 葉背 ![]() 波浪緣 ![]() 鋸齒上有小芒刺 |
位置:【園藝科苗圃前】
【樹名】 | 錫蘭橄欖 |
【學名】 | Elaeocarpus serratus L. |
【科名】 | 椴樹科 (Elaeocarpaceae)杜英屬(Elaeocarpus) |
【別稱】 | 鋸葉杜英、西洋橄欖、橄仔、青欖 |
【分布】 | 原產印度、斯里蘭卡,台灣栽植極為普遍。 |
【校園中位置】 |
【森林科標本區】
【園藝科果樹區】
|
【莖】 | |
常綠大喬木,高可達15公尺,樹冠為不規則扁圓形或圓筒形。 | |
![]() 皮孔明顯 | |
【葉】 | |
葉,互生,具長柄,兩端膨大、紅色,革質,橢圓形,基部尖銳,頂端鈍,邊緣鋸齒,具芒尖。 | |
![]() 秋冬時,樹冠之紅葉 ![]() 錫蘭橄欖葉 ![]() 葉 ![]() 葉柄兩端膨大、紅色 |
位置:【園藝科果樹區】
【樹名】 | 龍眼 |
【學名】 | Euphoria longana Lam. |
【科名】 | 無患子科(Sapindaceae)龍眼屬(Euphoria) |
【別稱】 | 桂圓、牛眼、羊眼果樹、寶圓、亞荔枝、木彈 |
【分布】 | 亞洲熱帶,中國大陸南部和西南部都有栽培,以福建最多。台灣中南部被廣泛種植在中低海拔的地區。 |
【校園中位置】 |
【園藝科果樹區】
【操場旁】
【神農樓前草皮】
|
【校園中照片】 | |
![]() 第四區-木屋前 ![]() 第四區-木屋前 | |
【樹形】 | |
![]() 龍眼樹型繁密 |
|
【莖】 | |
常綠中喬木,高5~10公尺。樹皮棕褐色,粗糙,片裂或縱裂。莖上部多分枝,小枝被有黃棕色短柔毛。 | |
![]() 龍眼樹皮 ![]() 龍眼樹皮 | |
【葉】 | |
葉互生,一回偶數羽狀複葉,連柄長15~30公分;小葉2~6對、近對生或互生,長橢圓形或長橢圓狀披針形,革質,全緣,長6~20公分,寬2.5~5公分,歪基,葉面暗綠色,葉背粉白。中肋明顯。 | |
![]() 龍眼葉 ![]() 龍眼葉1 ![]() 龍眼葉2 ![]() 龍眼一回偶數羽狀葉-正 ![]() 龍眼一回偶數羽狀葉-背 | |
【花】 | |
圓錐花序頂生或腋生,有銹色星狀柔毛,花單性與兩性共存;花盤被毛;子房心形,2~3裂。春、夏季開花。 | |
![]() 圓錐花序頂生 ![]() 花 ![]() 圓錐花序 ![]() 花 ![]() 花1 | |
【果實】 | |
核果球形,外皮黃褐色,粗糙,鮮假種皮白色透明,肉質,多汁,甘甜,種子球形,黑褐色,光亮,可食。果實7~8月成熟。 | |
![]() 龍眼果實 ![]() 龍眼果實1 ![]() 龍眼果實2 |
位置:【園藝科果樹區】
【樹名】 | 龍眼 |
【學名】 | Euphoria longana Lam. |
【科名】 | 無患子科(Sapindaceae)龍眼屬(Euphoria) |
【別稱】 | 桂圓、牛眼、羊眼果樹、寶圓、亞荔枝、木彈 |
【分布】 | 亞洲熱帶,中國大陸南部和西南部都有栽培,以福建最多。台灣中南部被廣泛種植在中低海拔的地區。 |
【校園中位置】 |
【園藝科果樹區】
【操場旁】
【神農樓前草皮】
|
【校園中照片】 | |
![]() 第四區-木屋前 ![]() 第四區-木屋前 | |
【樹形】 | |
![]() 龍眼樹型繁密 |
|
【莖】 | |
常綠中喬木,高5~10公尺。樹皮棕褐色,粗糙,片裂或縱裂。莖上部多分枝,小枝被有黃棕色短柔毛。 | |
![]() 龍眼樹皮 ![]() 龍眼樹皮 | |
【葉】 | |
葉互生,一回偶數羽狀複葉,連柄長15~30公分;小葉2~6對、近對生或互生,長橢圓形或長橢圓狀披針形,革質,全緣,長6~20公分,寬2.5~5公分,歪基,葉面暗綠色,葉背粉白。中肋明顯。 | |
![]() 龍眼葉 ![]() 龍眼葉1 ![]() 龍眼葉2 ![]() 龍眼一回偶數羽狀葉-正 ![]() 龍眼一回偶數羽狀葉-背 | |
【花】 | |
圓錐花序頂生或腋生,有銹色星狀柔毛,花單性與兩性共存;花盤被毛;子房心形,2~3裂。春、夏季開花。 | |
![]() 圓錐花序頂生 ![]() 花 ![]() 圓錐花序 ![]() 花 ![]() 花1 | |
【果實】 | |
核果球形,外皮黃褐色,粗糙,鮮假種皮白色透明,肉質,多汁,甘甜,種子球形,黑褐色,光亮,可食。果實7~8月成熟。 | |
![]() 龍眼果實 ![]() 龍眼果實1 ![]() 龍眼果實2 |
位置:【操場旁】
【樹名】 | 檄樹 |
【學名】 | Morinda citrifolia Linn. |
【科名】 | 茜草科(Rubiaceae)羊角藤屬(Morinda) |
【別稱】 | 海巴戟天、諾麗果、椿根、鬼頭果 |
【分布】 | 臺灣、東南亞、熱帶亞洲、澳洲及太平洋諸島。 |
【校園中位置】 |
【園藝科果樹區】
|
【葉】 | |
單葉對生,橢圓形或長橢圓形,兩端均銳,厚紙質,全緣或波狀緣;表面呈有光澤的深綠色,背面淡綠色;表裡兩面皆光滑無毛;托葉膜質,闊橢圓形或半月形,與葉柄合生。 | |
![]() 葉1 ![]() 葉2 | |
【果實】 | |
果為球形聚合果,漿質,由肉質、擴大而合生的花萼組成,果實由綠轉黃,成熟時呈髒白色或黃綠色,內有很多種子。 | |
![]() 果1 ![]() 果2 ![]() 果 |
位置:【園藝科果樹區】
【樹名】 | 穗花棋盤腳 |
【學名】 | Barringtonia racemosa (L.) Blume ex DC. |
【科名】 | 棋盤腳科(Barringtoniaceae)棋盤腳樹屬(Barringtonia) |
【別稱】 | 水茄苳、水貢仔、細葉碁盤腳樹、細葉棋盤腳樹 |
【分布】 | 亞洲熱帶、非洲、澳大利亞及太平洋島嶼上、台灣北部宜蘭、基隆及金山一帶海岸地區及南部恆春半島的海邊地區,為常見的植物。 |
【校園中位置】 |
【森林科標本園】
【園藝科果樹區】
|
【樹形】 | |
![]() - |
|
【莖】 | |
常綠中喬木,高可達16公尺,樹幹短而粗,有時具有板根,具有多數的枝條;枝條斜上昇,有時會有下垂的情形,具有明顯的葉痕。 | |
![]() 穗花棋盤腳莖 | |
【葉】 | |
葉為單葉互生,有時叢生於枝條先端,長橢圓狀倒卵形或長卵形,長 22~35 公分,寬 7~11 公分,先端短銳尖,基部鈍或較狹,革質,鈍鋸齒或波狀緣,中肋於表面凹下而於背面顯著突起,表裏兩面皆光滑無毛;葉柄短,長 0.5~1 公分,粗壯而略膨大,光滑無毛。 | |
![]() 穗花棋盤腳葉面 ![]() 穗花棋盤腳葉 ![]() 穗花棋盤腳葉柄 ![]() 穗花棋盤腳葉面葉背 | |
【果實】 | |
果實為長橢圓形,略呈四稜形,長 5~7 公分,寬 3~4 公分,外果皮淡紫色,中果皮具纖維質;種子一枚,2.2~4 公分,外被一層褐色薄膜,種仁乳白色,卵形或卵圓形。 | |
![]() 穗花棋盤腳果實 ![]() 穗花棋盤腳果實 |
位置:【園藝科果樹區】
【樹名】 | 翼柄旃那 |
【學名】 | Senna alata (Linn.) Roxb. |
【科名】 | 蘇木科(Caesalpiniaceae)鐵刀木屬(Senna) |
【別稱】 | 翅果鐵刀木、翅莢決明、對葉豆、印度黃槐、山扁豆 |
【分布】 | 原產衣索匹亞等熱帶地區(或熱帶美洲)。台灣引進植為庭園觀賞樹。 |
【校園中位置】 |
【園藝科果樹區】
|
【葉】 | |
葉互生,偶數羽狀複葉,小葉8-12對,橢圓形或長卵形,頂小葉到卵形,總葉柄有翼。 | |
![]() 翼柄旃那葉 ![]() 翼柄旃那葉1 ![]() 翼柄旃那葉2 ![]() 翼柄旃那頂小葉倒卵形 | |
【果實】 | |
莢果線形,具翅狀,褐色,翅的邊緣有波浪狀鋸齒。 | |
![]() 翼柄旃那莢果線形 ![]() 翼柄旃那莢果有翼 |
位置:【園藝科果樹區】
【樹名】 | 羅望子 |
【學名】 | Tamarindus indica L. |
【科名】 | 蘇木科(Fabaceae)羅望子屬(Tamarindus) |
【別稱】 | 九層皮果、酸果樹、酸角、酸豆、酸子 |
【分布】 | 原產非洲尼羅河流域及亞洲南部,台灣亦有栽植。 |
【校園中位置】 |
【園藝科果樹區】
|
【葉】 | |
二回羽狀複葉,小葉 20~40 枚,對生,長橢圓形,先端鈍,淡綠色,質柔軟。 | |
![]() 葉 ![]() 小葉及花 | |
【花】 | |
花於五月下旬至九月中旬陸續開放,與新葉同時抽出,著生於嫩枝先端或老枝兩側之上葉痕,呈總狀花序;小花邊緣黃色,裡面呈白色,遍生紫紅色脈狀紋;花瓣 5 瓣, 3 枚完整,餘退化為鱗片。 | |
![]() 花 | |
【果實】 | |
黃褐色莢果圓筒狀,略圓胖、長橢圓形,果皮脆薄,內含柔軟褐色果肉及少許硬纖維,併有種子數粒。果期 11月。 | |
![]() 果 |
位置:【園藝科果樹區】
【樹名】 | 蘋婆 |
【學名】 | Sterculia nobilis R. Br. |
【科名】 | 梧桐科 (Sterculaceae)蘋婆屬(Sterculia ) |
【別稱】 | 鳳眼果、蘋婆果、潘安果、豬哥磅 |
【分布】 | 原產中國廣東、馬來西亞,台灣產地主要在中南部,大多作觀賞樹木栽培於庭園或校園中。 |
【校園中位置】 |
【園藝科果樹區】
|
【葉】 | |
葉薄革質,全緣,橢圓形,兩面平滑無毛,先端短尖,基部圓或鈍;葉柄兩端膨大。 | |
![]() 葉2 ![]() 葉1 | |
【果實】 | |
蓇葖果鮮紅色厚革質,橢圓狀卵形,先端稍尖,熟時裂開;每果具種子 3~4 個,黑褐色略球形。 | |
![]() 蘋婆又稱鳳眼果 |
位置:【園藝科果樹區】
【樹名】 | 麵包樹 |
【學名】 | Radermachia incisa Thunb. |
【科名】 | 桑科(Moraceae)波羅蜜屬(Artocarpus ) |
【別稱】 | 羅蜜樹、馬檳榔、羅接烙、麵磅樹、巴刀蘭 |
【分布】 | 原產波里尼亞、馬來西亞,台灣地區目前普遍栽植於蘭嶼島及東部地區。 |
【校園中位置】 |
【園藝科果樹區】
|
【葉】 | |
葉互生、革質、闊卵圓形,先端銳尖,羽狀深裂,亦有全緣者,長 30~40 公分,中肋與側脈均極顯著,葉脈上有毛。 | |
![]() 葉 ![]() 葉 | |
【果實】 | |
果為複合果,肥大呈肉質,外有角形之瘤突;小果各藏黑色扁平之硬種子一粒。本種之果托特別肥大而為肉質。初為白色,成熟時為黃色,果於 8 月成熟,果肉可煮食,種子可炒食,其味如麵包而得名。 | |
![]() 果 |
位置:【園藝科果樹區】